正文 “回歸故鄉”與當代作家的可持續寫作(1 / 3)

“回歸故鄉”與當代作家的可持續寫作

理論

作者:韓春燕

韓春燕,女,漢族,遼寧錦州人,吉林大學文學博士,南京大學中國現代文學中心博士後,渤海大學文學院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主要從事中國鄉土文學和中國當代作家作品研究。近年來發表學術論文六十餘篇,出版學術專著三部,參編教材多部,主持及參與國家和省級科研項目多項。遼寧省作家協會理事,遼寧省文藝理論家協會理事,遼寧省作家協會第三、四、五屆簽約作家,渤海大學文化與文學研究所常務副所長。

首先,作家的可持續寫作問題,不是一個階段性問題,而是一個曆史性問題。因為不隻是現在,自有文學創作以來就存在這個問題,在任何一個時代都會有導致作家無法持續寫作下去的內在和外在因素。

魯迅就說過文壇上總會有一些掉隊的人。

當然,不是誰都有資格被我們關注他的可持續寫作問題的,我們關注的對象是那些成名的作家,這裏邊還要拋去因為藝術之外的原因成名的那些具有“假性影響”的作家,也就是說我們探討的是有過藝術上卓越成就的作家,怎樣延續他的藝術生命再創輝煌的問題。

我想從作家與現實之間的關係入手,來談談這個問題。在談這個問題之前,我選擇了一個老詞——“深入生活”,我覺得“深入生活”這個很不時尚的老詞與作家如何葆有藝術青春存在密切關係。

文學與生活是個最貼近文藝實踐的二元結構係統,二者的關係是文學理論的重要命題。當然文學與生活之間還存在著一個重要的“加工”係統,那就是有著複雜程序構成的創作主體,也就是作家。作家的修養、閱曆、氣質類型、想象類型、心理機製、審美趣味等等,都影響著對生活的加工。即使麵對同一種生活,不同的“加工係統”最後形成的產品肯定也有所不同。

沒有生活,就無所謂文學,而沒有創作主體的差異,就沒有異彩紛呈的文學中的生活。作家在生活中紮根,在生活中呼吸,尋找與自己作品中人物精神上的通路,用自己的美學方式加工觸動自己心靈的生活,最後才能創作出有深度的美的文本。

“深入生活”也是一個爭議頗多的詞彙,有觀點認為深入生活是一個偽命題,人既然活著,就沒在生活之外,而是在“生活”之中。作家每時每刻都在生活,根本用不著特意去深入什麼生活,寫自己熟悉的也是現實主義原則。當然,作家可以寫自己,甚至可以把自己封閉在屋子裏寫自己封閉的生活,這也是一種“現實主義”。但屋子裏的寫作者首先他無法發現自己這種書寫對屋外人群的意義,其次他翻來覆去寫這種蒼白的生活,最後隻能把自己寫蒼白了。作家需要寫自己熟悉的生活,但不是說作家隻能記錄自己每天的吃喝拉撒。記得有人說過,“猥瑣無聊的生活必然產生猥瑣無聊的作品,蒼白的人生態度必然產生蒼白的小說。”

生活是豐富多彩不拘一格的,生活有狹窄和廣闊之分,有表層和深層之分,有質量高低之分,有精彩和平庸之分,有蒼白乏味和生機勃勃之分,有大眾和自我之分。一個作家的社會責任感和精神高度決定他選取什麼樣的生活來表現。深入生活體現著一種主觀努力,它是讓作家沉浸到更廣闊的生活裏邊去,去研究生活,去分析生活,去被生活所感動,被生活所打動,在生活中汲取營養,補充血液,讓自己想象的翅膀更有力地扇動。

我們不是要求作家以同樣一種方式去體驗生活,或者去體驗同一種生活。每個作家都有自己特定的生活積澱、生活道路和對生活的看法,具體來講,每個作家都有自己觀察生活、攝取題材的範圍,有自己對某種體裁、樣式、風格、手法的特殊愛好和專長。我們不能無視這一現實,硬趕鴨子上架,讓他們寫自己不熟悉的生活,但他們所熟悉的生活領域需要不斷地拓展和不斷地充實,因為生活領域和作家的視野有關,作家的藝術視野影響他的作品質量,而如果生活內容得不到及時充實,生活積澱的倉儲會越來越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