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楊林青:編輯×設計,麵對閱讀設計(1 / 2)

楊林青:編輯×設計,麵對閱讀設計

專題

其實很多設計師不甘寂寞,都在參與編輯,他們甚至是作者、策劃。我沒有寫過什麼東西,但是特別想參與編輯。參與多了之後,我就在問自己一個問題:為什麼書籍設計師要參與編輯?可能是因為我很喜歡編輯的工作,很喜歡整理資料、內容;也有可能出版社的工作需要設計師和編輯來一起做,是工作上的義務,但是我認為它是一個出版行業的趨勢。

首先我們必須了解用以儲存知識/信息、被閱讀和傳遞的書籍這個媒介是怎麼演變過來的?從最早的人工抄寫、手工書到後來的機械印刷,技術的演變、效率的提高,讓書的形態逐步發生了很多變化,商業上的訴求也促進了書不斷地發展。進入數字時代之後,從互聯網延伸到了電子閱讀。書的內容,因為技術的演進,信息開始分化,變成了不同的媒介,因為這些內容需要這樣的媒介去傳播。如果不產生互聯網,不產生電子閱讀,也許書這種形態還是會非常平穩。但是現在,我們都在討論電子書會不會替代紙質書,紙質書會不會滅亡?當然,對我來說不會。

紙質書為什麼會存在?是不是有很大的未知空間可以開發?這是現在給我們的問題。由於互聯網的進入,書的形態像是基因變異,產生了新型的閱讀形態,基於這種閱讀形態,我們的閱讀習慣和方式也發生了變化。所以,一些書如果按照正常方式去編輯、設計,很容易被互聯網和電子代替。

有了這樣對媒介的認知之後,我反過來思考我的工作,為什麼要做紙質書?如果當我麵對非感性的圖書,比如社科類或者需要我很客觀地去反映作者或信息結構更複雜的書,我怎樣去做?這是我探討的問題。而在我看來,紙質書的空間並沒有被發揮到極致,還有相當大的空間沒有被發現。

以往我們的工作方式,就是“編輯+設計”。編輯和設計工作的相加,這是一個在沒有發生互聯網和電子閱讀的時候非常合理的公式,設計師可以通過與編輯的溝通來完成。但是,我覺得今天麵對的不是書籍設計,而是閱讀設計,因為正常做書的程序已經不能滿足我們現在的閱讀。

而“編輯×設計師”,“×”和“+”的概念是不一樣的。現在的閱讀設計,它不是某一個職業/角色可以完全勝任的,不隻是編輯準備好文本之後給設計師,告訴我們需要什麼樣的設計,而是設計師必須從最開始認識內容本身,再通過設計呈現出一種閱讀,並且引導讀者怎麼去閱讀,讓更多的人去理解這個東西。當然對編輯同時也有這個要求。

所以,我的結論是,我們不再是談論視覺的問題,而是談論閱讀的問題。因為書的外形已經保持幾百年了,我們再做過多的外形上的探討是沒有意義的,更多的是從內容上探討,內容本身的架構其實還存在非常多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