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正峰和大牛、小狼辭別李苦,去往自己的新住處,大牛低聲說道:“主人,李苦這是要幹什麼呀?”
石正峰說道:“李苦是想把咱們三個當死士來培養。”
“咱們給他當死士?”大牛一臉的不服氣。
石正峰拍了拍大牛,說道:“不要多言。”
魏亮之通過空印案,處罰了近百個官員,官場上出現了大量的空缺。魏亮之決定開恩科,錄取一批翰林,讓他們當官,填補官場上的空白。
按照規定,魏國開科取士是三年一考,有時候,王上高興了或是有什麼需要,就開恩,在正考之外另開一科。
魏亮之想著開恩科取士,選拔一批忠臣能吏,沒想到這開恩科還鬧出了一件案子。
魏亮之任命一位老儒生為主考官,這位老儒生飽讀詩書,品德操守樣樣都無可挑剔。老儒生主持的恩科考試結束之後,放榜那天,考試的孝廉們鬧了起來。
孝廉們發現考中翰林的人都是大梁府的人,落榜的孝廉們就聚眾鬧事,說主考官徇私舞弊,這恩科考試不公平。
出了這麼大的事,官員們不敢隱瞞,立刻上報魏亮之。魏亮之叫來老儒生,讓老儒生重新評卷。老儒生沒有領會魏亮之的聖意,重新評卷之後,中翰林的考生還是大梁府的那些考生。
這樣的結果,外地考生自然是不會接受的,他們繼續鬧事,鬧得滿城風雨、沸沸揚揚。
魏亮之惹了一肚子的氣,把老儒生叫來了,暗示他,這翰林的名額分幾個給外地考生。
老儒生有些迂腐,梗著脖子,說道:“王上,您令老臣主持恩科考試,老臣盡心盡力,不敢有一絲一毫的含糊。這些翰林實至名歸,他們的才學確實在那些落榜考生之上,就是讓老臣再評三次、四次、百次、千次、萬次,還是這麼個結果。”
魏亮之大怒,指著老儒生,說道:“你敢頂撞寡人?!”
老儒生說道:“王上,您讓老臣主持恩科考試,老臣就一定要公平公正,以才取士。那些外地考生才學不夠,堅決不能讓他們當翰林!”
魏亮之氣得渾身發抖,叫道:“來人呐,把這老東西給我押下去,關入天牢!”
老儒生的目光比較短淺,他沒有看得那麼深遠。魏亮之開恩科,一來是為了填補官場空白,二來是施恩於全國士子。
老儒生選的翰林全是大梁人,外地人肯定不滿,心裏有怨氣。這樣一來,恩科不僅沒有施恩於全國士子,還激怒了全國士子,動搖了國本,弄巧成拙。
還有,這考試文章不過是一塊敲門磚,把門敲開就扔掉。八股文章寫得再好,對於國計民生有什麼幫助?
老儒生不懂這些,非要較真,按照文章寫得好壞來取士。魏亮之豈能不生氣,連主子的心思都揣摩不透,還算什麼合格的奴才,活該受罰。
魏亮之判了老儒生一個流刑,老儒生七十多歲了,披枷帶鎖,踏上了流放之路,結果,離開大梁城還沒走出百裏,就死在了路上。
魏亮之不僅處罰了主考的老儒生,還把老儒生錄取的那些翰林處罰了。那些翰林並沒有收買老儒生,他們純粹是靠本事,文章寫得好,才金榜題名。
魏亮之不管這些,為了平息外地考生的憤怒,魏亮之把老儒生點中的那些翰林,統統流放。這些倒黴的士子,不僅當不上官,還成了囚徒,永世不得翻身。
魏亮之親自閱卷,他認不得幾個字,也看不懂文章的好壞,就看考生的籍貫,讓全國各地府都有考生中翰林。
這下子,考生們消了怒氣,大呼王上萬歲萬歲萬萬歲。
翰林們金榜題名,進入王宮覲見魏亮之。魏亮之坐在龍椅上,看著那些翰林,把他們一一叫到麵前問話,根據他們的表現,給他們安排官職。
這就相當於一場麵試。
麵試結束之後,魏亮之在幾個仆役的簇擁下走出了大殿,然後,翰林們再退出去。
見魏亮之走了,翰林們長出一口氣,伸手一摸,渾身都被冷汗給浸透了。他們大多是平民百姓出身,第一次得見天顏,個個都是緊張得要死。
他們得到了任命,搖身一變,成了官員,一個個興高采烈,走出了王宮,準備找一家酒樓,喝點酒,慶祝慶祝。
他們剛走出酒樓,一個人就笑嗬嗬地走了過來,說道:“在下是相府的管家李二,李二見過諸位翰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