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大猷探訪少林寺及其原因
風雲篇
作者:李磊
少林寺得以聞名天下,原因應該是多方麵的。首先它是禪宗祖庭。來自印度的達摩祖師從南海登岸,先到達廣州後又進入內地,和梁武帝蕭衍話不投機,便一葦渡江到了北方。達摩在嵩洛一帶為弘揚禪法,曾在少林寺麵壁九年。其後他傳禪給二祖,又有二祖到六祖的一脈相傳,使禪宗得以在大江南北廣泛傳播,聲聞天下。這應該是唐朝以前的事。唐朝以後,一直到了宋元明時期,少林寺又因為禪僧練武立功而天下聞名。十三棍僧助唐(秦)王平定王世充起義開其端,少林寺和官府搭上了關係,使禪僧武裝基本上得以合法化。如果這些都不足以使少林寺以武功聞名的話,那麼,明朝的少林僧兵抗倭才真正使少林武術的威名得以顯揚天下。
說起明朝的抗倭戰爭,有兩個著名的抗倭將領、民族英雄,一個是俞大猷,一個是戚繼光,被並稱為“俞龍戚虎”,二人均在《明史》有傳。抗倭戰爭和少林武術發生了這樣和那樣直接和間接的聯係。尤其是俞大猷,還親自探訪少林寺。對於此次探訪,俞大猷在他的《正氣堂續集》中有明確記載:“予昔聞河南少林寺,有神傳長劍技。嘉靖辛巳歲,自北雲中奉命南征,取道至寺。僧負其技之精者,皆出見呈之,予告其住持小山上人曰:‘此寺以劍技名天下,乃傳久而訛,真訣皆失矣。’複著芒鞋,扶竹杖,遊本山大小庵場,曆達摩麵壁石洞,遍覽金乘珠藏、龍步虎音之區。見寺前一山地,其形勢更奇,又告小山上人曰:‘此地可建一小院,以增此寺之勝。’小山而慨然曰:‘建院之責,愚僧任之,即平治其基以經始也。劍訣失傳,示以真訣,是有望於名公。’予謂:‘是,非旦夕可授而使悟也。’”俞大猷在《詩送少林寺僧宗擎有序》中也說:“予昔聞河南少林寺有神傳擊劍之技,後自雲中回,取道至寺。僧自負精其技者千餘人,鹹出見呈之。予視其技已失古人真訣,明告眾僧,皆曰:‘願受指教。’予曰:‘此必積之歲月而後得也。’”俞大猷探訪少林寺的兩處記載,內容大致相同,但也有細小差別:一是說自負有精湛少林棍藝的武僧,給俞大猷進行了演練;二是又說,有自負精其技者千餘人,鹹出見呈之。少林武僧在朝廷高級將領到來之際出麵進行表演或者演示,應該是正常的,也是一種榮耀。隻是個別演練人數不會太多。大規模演練隻能是花架子而不適合於實戰。俞大猷探訪少林寺的主要目的不在於觀看這裏的少林棍表演規模和表演氣勢,而是要探訪少林棍的實戰價值。因此可以說,俞大猷觀看少林武術棍術演練,可能有集體的表演,也有小規模的實戰對練。其中也會有和俞家棍的對練。否則,就失去了探訪的禮節,並不符合當時江湖規矩。
古往今來,到少林寺參訪的人,可謂很多,甚至包括國家元首、封疆大吏、文化名流、諸山長老,無所不有。這些參訪者,或者是慕名而來觀光,或者是為了求法祈福。那麼,俞大猷為什麼要親自探訪少林寺,個中原因似乎還不十分明確,有必要進一步闡明。但是,俞大猷作為明朝著名將領、朝廷命官,親自探訪少林寺,定然與諸多參訪者有所不同,自有他的特定原因和目的。
俞大猷,字誌輔,又字遜堯,號虛江,福建泉州北郊濠市濠格頭村人,生於弘治十六年(1503),不僅是明代抗倭名將,還是一個著名的武術家。他以領導抗倭戰爭著稱於世,曆任明代三朝將官,一生坎坷,戎馬倥傯47年,時而受到朝廷重用,名聲顯赫;時而受到貶責,淪為囚徒;一生中曾經四為參將,六為總兵,累官至都督。在明朝倭寇屢犯海疆的多事之秋,率領所部俞家軍轉戰於蘇、浙、閩、粵之間,身經百戰,戰功顯赫,因而與當時另一位抗倭名將戚繼光並稱“俞龍戚虎”。《明史》有《俞大猷傳》,對他的評價主要是:“大猷為將廉,馭下有恩,數建大功,威名震南服。”“負奇節,以古賢豪自期。”“忠誠許國,老而彌篤。所在有大勳。”《明史》還稱讚他:“世宗朝,老成宿將以俞大猷為稱首,而數奇屢躓。以內外諸臣攘敚、而掩遏其功者眾也。”俞大猷之所以成為一個一身而二任的軍事家和武術家,是和他的出生地福建泉州這一中國著名的武學重鎮有關。泉州地區作為各種技擊武術發源和傳播的地區,在福建是出了名的。這裏的棍術就曾被時人所稱道。明人黃景日方就自詡地說:“吾溫陵(泉州)棍棒手撲妙天下,蓋俞都督集古今棍法而大成之,身與士卒相角鬥。餘所接善棍者,皆言其父、其大父承都護所指教。”將福建省武風的形成歸功於俞大猷等人,並不完全是溢美之詞。1557年,俞大猷認真研習“俞家棍”,並編寫成武功秘籍——《劍經》。他在書中為了深刻地闡發棍法要義,還總結了棍法練習和實戰的真訣。《劍經》完成後,不僅對泉州的南少林產生了積極的影響,也為當時俞大猷組建俞家軍發揮了重要作用。
蔡金星在《俞大猷與南北少林》中說,俞大猷為了抗倭禦寇,曾創造了一套新的選將練兵方法。他命人平時在鄉村民間開始培養訓練民兵骨幹,戰時迅速擴充為能打仗的軍隊。他先從千戶、百戶和兵營中挑選三十名有組織才能者任甲長,讓他們到鄉村各挑選二十五歲以下、乖覺勇健、力挽三百斛、能管束十人、將來可做甲長的義士九名,每名給銀五錢,令自備藤牌、刀槍,日給工食四分,平時首先教習武藝,其次教練營陣,務必使他們知道其中深意。要求義士每人自募親鄰十人,給安家銀三錢、工食三分,聽此義士管束。平時一遇小警,即督甲長及義士共三百人出麵抵擋;如遇大警,則將二百七十名義士升為甲長,各自帶領自募新兵十名,原甲長升為哨長,管九名新甲長和九十名新兵。這樣就可以迅速擴建成一支數千人的戰鬥軍隊,就可以用來抵禦較大規模的倭寇入侵。漳州地方曆史學專家曾五嶽也說,俞大猷在漳州曾訓練出六千名民兵,把俞家棍傳授給這些抗倭民兵,也傳給嵩山少林寺的武僧,還廣泛地傳授給所部軍兵。俞家棍在平定倭寇、海盜的戰爭中,發揮了極大的威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