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節 西藏乃是重地(2 / 2)

錫良到了雲南後,根據教育落後、財政拮據、外交棘手等情況進行了大力的整頓,重點抓了整頓吏治、興辦學校、整頓軍備、修築鐵路、禁止鴉片等工作,並且都取得了顯著的成效,李秉衡讓溫生才親自與他商談修建成昆鐵路一事,事情剛有眉目便調任,讓溫生才多有遺憾。

“川滇邊務大臣趙爾豐多次鎮壓我革命起義,手上沾滿了我同誌鮮血,他的兄弟趙爾巽如今又是四川總督,我們在藏西南的活動多有不便,要不是兄長與錫良交厚,手中又有武力,恐怕他們對我等的礦務也要橫插一手。”說起四川的官場,熊克武有些氣惱。

溫生才好言安撫,歎道:“我對革命同誌的犧牲也是痛心不已,我曾向光華申請暗殺趙爾豐,但光華極力勸阻,趙爾豐乃是幹將,各為其主,他治川邊藏務有大功,為民族計,斷不可逞一時之快。”

見幾人默然無語,又緩緩說道:“光華曾說過,英、俄等國對西藏虎視眈眈,企圖通過西藏進入中國內地,打通從長江上遊到下遊的通道,進而控製整個中華。從而使得西藏對於我中華戰略地位之重,川藏邊路的自然與人為阻礙,直接導致了中央與西藏間政治、經濟、文化交往的不暢達及信息溝通的不靈,更是直接成為滿清政府對西藏實施有效控製的障礙。前幾年英國人在背後搗亂,藏邊土司等貴族頻頻作亂,趙爾豐臨危受命,在昌都鐵腕治藏,卓有成效,盡心盡力,若貿然殺之,對我等無益。”

李秉衡對趙爾豐在昌都的動作一直保持著關注,在將四川與雲南、貴州等地的開發工作向孫中山等人介紹的同時,也向他們解釋對清廷川邊藏務的支持,“藏為川滇之毛,康為川滇之皮。藏為川滇之唇,康為川滇之齒,且為川滇之咽喉。我等在西南大手筆經營,其實英國人與邊務是關鍵,滿清反而不足為患。清廷尚知道‘保藏即所以保兩川,保兩川即所以保湘、鄂、皖、豫、寧、蘇六省之腹地,不可謂不重大’。趙爾豐除了修建道路,架設橋梁開;改土歸流,廢除繁重的農奴勞役;鋪設川藏郵政線路;另外在各個要地設塘站屯兵,並且在邊區練兵、興學、采礦、開墾,這些若都能辦成,將來對西藏的統治將是個關鍵基礎。我讓練才向趙爾豐要了采礦權,並且幫助開墾與興學,護礦隊與護墾隊都是自己訓練的武裝力量。疏通川藏道路與郵政乃是重中之重,練才在那裏開設洋灰廠、鋼鐵廠以及軋鋼、鋼絲廠,這邊與西門子合資的郵政公司前往該地區幫助架設郵政線路,都是為了早日便利川藏往來。若是幾年後有了成就,資金也充足,我意架設川藏鐵路,從CD修到拉薩,將西藏牢牢的掌握在我中華手中。不僅是西藏,蒙疆、西北邊疆將來都是大患,當提前籌謀。”

眾人早對溫生才在四川的種種神往不已,又聽得溫生才已插手川邊藏務,就連謝持、汪精衛等對李秉衡極為不屑之人也是欽佩不已。

孫中山大聲叫好,連連稱讚道:“我一直說光華是個實幹家,做事都深謀遠慮,若是不說我們竟不知道已埋下這麼大一番伏筆,川邊藏務能理順,實乃我中華之幸。”

謝持等人紛紛問道:“川邊藏區艱苦,想必萬事不易,不知那邊可有什麼難處,我同盟會同誌也好從旁相助。”

李秉衡誠懇說道:“其他都好辦,就是有兩個難處不得辦法,一是在那邊興學不易,缺少人才,沒人願意去那苦地方。二是醫療衛生條件差,雖然南洋這邊去了不少醫生,帶去不少醫藥,但這邊發展尚嫌不足,無法過多顧及那邊。”

孫中山認真的聽著,仔細記下,對著汪精衛等人說道:“我們也要盡盡力,多發動革命青年支援川邊,我看光華做的很對,熱血青年委實不易因革命起事而犧牲,應該讓他們的知識與才能用到實處,造反這些活計,還是交給我們這些亡命之徒的好。”

聽到他後麵開起了玩笑,眾人都輕鬆的笑了起來。

汪精衛笑著說道:“我們慢慢想辦法,至於醫療,我看可以拜托在上海的張竹君女士,她在南市上海醫院任監院(院長),在上海醫學界頗有名望,又是展堂(胡漢民字)等人的好友,讓她登高一呼,定能有不少醫學人才願意入川。”

眾人紛紛應是,這些事須有有名望之人動員方能達成,讓張竹君出麵正合適。

李秉衡聽得提起張竹君,不由想到:莫非就是那位女權運動的傑出女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