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8節 我的中國心(1 / 2)

天寒地凍,碼字不易啊。兄弟們看在我認真碼字的份上,多砸票啊,拿出上星期的勁頭來啊,拜托了。如果今天成績好,明天說不定會多更一章。

孫中山對坤甸的來訪是陳其美一手促成的,之前雖然蘭芳對於同盟會在國內的支持仍然沒有中斷,但雙方的關係始終隔著一堵牆。

曾經的西南戰略隨著兩方關係的轉淡而暫時的擱淺,這讓許多有識之士為之扼腕。

早在李秉衡力主向荷蘭人開戰時就有許多同盟會中人對他罵聲一片,即便後來將荷蘭人打得一敗塗地,重新恢複了華人在蘭芳舊地的統治,仍然不得諒解。而蘭芳建國前後與英國人的較量,更是讓同盟會中幾位元老提出了將李秉衡逐出同盟會以撇清關係的建議,由於孫中山與黃興力排眾議才作罷。

即便有蘭芳支援的許多武器彈藥以及銀餉,同盟會在廣西與雲南兩地的起義仍然遭受了許多挫折,聲勢已大不如前。

熊克武在四川提議發動廣安起義,但在熊成基的勸阻下,暫時作罷。熊克武與喻培倫、黃曉暉、佘英、彭家珍等人相交甚篤,在喻培倫的大力邀請下,其餘幾人相繼到了蘭芳任職,而熊克武也聽從喻培倫的建議,一直協助溫生才與熊成基經營會理六縣,與熊成基並稱四川雙“雄”。

同盟會中人普遍認為應該督促四川發動起義,以重新恢複當初李秉衡定下的西南戰略,牽製清廷注意力,以減輕雲南與廣西的壓力。

陳其美主動提出居中調解,促成李秉衡與同盟會的再次合作。由於李秉衡的支持,虞恰卿等人的幫助,他在上海的經營很成功。他本人是同盟會中支持孫中山的中堅力量,又有豪雄之氣,在同盟會中頗有威名,他的胞兄陳其采在蘭芳又得重用,的確是拉近蘭芳與同盟會兩方關係的最佳人選。

陳其美常對人言道:“我平生最服的,唯孫先生與光華二人。我所以聽從兩人的建議,決不是盲從,是因為我現今已經實在清楚此刻中國有世界眼光、有建設計劃、有堅韌不拔精神的,唯此二人。放眼我所認識之人,能為孫先生接班人的,唯有光華。所以,我的意願是大家摒棄成見,消除誤會,重新建立信任。唯有如此,我革命聲勢才能重新浩大。”

當陳其美與孫中山等人踏上坤甸碼頭的那刻,整個碼頭陷入了空前的歡呼。兩艘巨艦(“新加坡”與“泗水”號)輪番鳴笛以示歡迎,碼頭上禮炮齊放,彩帶飛舞,盛況熱烈。

熱烈的歡迎氣氛使得隨行的謝持、張繼與汪精衛等人鬆了口氣,而他們也注意到李秉衡等蘭芳高層全部列隊前來迎接,並沒有擺出國家領導人迎賓的儀仗與規格,這讓心氣高傲的幾人暗自讚許李秉衡的識趣。對方是國家領導人,而自己該至於何種地位,實在是有些尷尬。

孫先生卻全然不顧這些,隻看到人山人海全是歡聲笑語的華人同胞,碼頭氣象一新規模宏大,李秉衡等人快步而來,早已是滿心歡喜。在他眼裏,蘭芳也是華人的國家,也是中華的一部分,真心的為蘭芳的新氣象感到驕傲。

陳其美在旁微笑而立,卓爾不群,與謝持與張繼等人形成了強烈的反差。也許隻有孫先生才有這樣的博大胸懷吧,他微微翹起嘴角,默默的想著,眼睛裏卻流露著幾分激動神色。

李秉衡帶著秋瑾、徐錫麟、朱執信與居正等人快步而來,雙方在碼頭上順利會合。他大步上前,臉上滿是真誠,剛伸出手,孫中山的雙手就抬了起來,兩人的手有力的握在了一起。

周圍的人群中發出了震天般的歡呼聲,陳其美與秋瑾等雙方的隨行人員也都是被感染,發自內心的露出笑容。

孫中山目光中滿是讚許與溫暖,兩人握手許久,無聲勝有勝,還是李秉衡搶先說道:“當初一別,已是年許,好久沒聽到先生的教誨,此次前來,我已期盼已久,還望先生賞光,好好的在這裏看看,走走,順便講講革命道理。”

孫中山此刻完全忘記了同盟會與蘭芳之間的芥蒂,真心的為著蘭芳如今的盛況而感到激動,誠懇的說道:“光華,我是一開始就知道你是有遠見有精神的,更有我等不擅長的建設,如今果然看到了你的成果,這碼頭與軍艦還是表裏,等我好好在坤甸走走,說不定還有更多更好的在後麵,能使我更加高興更加自豪。”

隨行眾人許多也都是相熟的,這時混作一團,互相攀談別後諸事,同學之誼同鄉之情,歡樂的氣氛衝去了初見麵時的幾許猜疑。

李秉衡一一為孫中山介紹著其他隨行的蘭芳高官與華僑富商,有許多孫中山見過麵的,更是駐足慰問幾句,短短的時間氣氛便被烘托至了高點。一時你說我笑,賓主盡歡。

當走過稍遠地方的華人群體時,站在前麵的保皇派與頑固派代表蘇清遠等人笑著上來與孫中山握手,數年前同盟會與他們鬧了不少的不愉快。但孫先生毫不在意,仍然與他們一一握手,暖聲問候。

蘇清遠最近得了買辦與投機商人、坤甸本地與幫會勢力的投靠,勢力一時大漲,存著幾分與李秉衡為首的“外來戶”軋下苗頭的想法。這次主動來碼頭歡迎同盟會中人,也不知存著什麼心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