忙碌了幾天,終於有了成果,除了中意的銀行經理沒找到,其他所需要的人才都已經隨著方聲洞與陳伯平去南洋了,包括二十多名各國退役軍官與三十多位有過造船經驗的技工。
陳伯平在化學方麵有天賦,李秉衡有意讓他先回去與一批黃仲涵招回來的化學專業留學生一起籌備成立化學研究所。
也有幾名有金融知識的人才也一起跟了過去,但真正有能力能滿足李秉衡要求的還在茫茫人海中無緣相遇。
在天津的時候就去電在檳城的張振勳,讓他趕往上海對中國通商銀行與浙江興業銀行等增資擴股,並協助四明銀行理順業務。
回去後李秉衡就準備將黃仲涵與張振勳等人的幾家銀行合並,為意欲興辦近代工業的南洋華僑商人提供資本,同時也可以將他船上的那批鈔票通過外彙承兌等途徑洗出去。
曾經聽張振勳說過那時戶部銀行成立,也是派人出國考察後全部仿照外國成例才興辦的,另外還請了不少洋大班坐鎮。但李秉衡要找的是具有現代銀行運作意識的人才,這顯然是不太可能的,隻有找差不多的回去慢慢培養,這幾天仍然忙著尋找這方麵的人才。
在李秉衡心中有一個大銀行概念,目前中國的銀行規模太小,主要是外商銀行的壓力太大,緩不過氣來。列強是不允許中國人的銀行強大起來的,隻會拚命打壓。對四明銀行等改組,是為了將來幾家銀行合並,並且增資迅速壯大資本,與外商銀行抗衡。目前浙江興業銀行與中國通商銀行的一部份股東已經有意向要聯合起來,打擊列強對中國金融的控製。有個幾年的運作,人才的培養,到時結合官方資本,可以使國家擺脫列強銀行的控製。首先對中國實業界是大有好處的,在關稅掌握在列強手中的不利局麵下,列強銀行強迫政府將鹽稅等收入存在他們的銀行,而對列強企業加以扶持,對國內民族資本加以打擊。怡和洋行在中國的擴張,背後都有彙豐等銀行在背後支持。
聯合國內銀行界力量以保護民族資本,並且逐漸改善外商銀行對中國經濟命脈的控製隻是第一步。李秉衡的設想是將來民國成立並且國家地位大幅提高,有了強大經濟實力後,在海外開辦分行,以外彙承兌、海外並購、對外國公司持股、發行債券、保險等手段壯大資本。到時候可以印一部份“偽鈔”經由外彙承兌與海外並購等手段洗入外國市場,並且用這些錢在股市轉化為優質上市公司的股份。加上用鈔票直接采購,等於列強國家每年的收入有一部份落入了中國的腰包,這些國家生產的工業產品由中國購買後卻是本國或者其他國家在買單。
但是目前看來這個計劃困難重重,中國太弱了,經濟命脈都被控製在別人手裏,更別提在海外開辦銀行。本來覺得挺容易的,但看來沒有可操作性。這也讓李秉衡大為憋悶,通過期貨作多沽空等杠杆效應撬動數倍乃至數十倍於己的資本,用這些錢套購貴金屬等計劃實在是沒有希望實現。
也許目前要做的是盡量讓國家的工業實力強大起來吧,等將來還是有機會的。這個世界隻有兩種方法利潤最高,一種是搶劫,另一種是投機。這兩個方法列強國家可以說是使用的爐火純青,李秉衡也不介意將來青出於藍而勝於藍。
張振勳一到上海就聯絡了銀行界人士嚴信厚、朱佩珍與周晉鑣等十餘人商議合並幾家銀行的可行性。幾人爭論激烈,意見完全相反,反對的意見比較多些。
其實不僅出於自身利益,還有一點就是這些人內心對洋人有些忌憚,一旦合並銀行得到壯大後,外商銀行必定會想辦法加以打擊,這也讓許多人心存顧慮。
四明銀行自從李秉衡注資後業務發展順利,又經清政府度支部批準發行銀行券,也就是在國內通用的鈔票。當時清朝隻有戶部銀行與交通銀行以及在上海的幾家商業銀行有發行鈔票的權力,四明銀行又資本雄厚,眼下極受推崇。首批發行的鈔票有兩百萬圓,一經發售就受到各地的歡迎與信任。企圖獨霸中國金融市場的外商銀行嫉妒不已,互相勾連並向四明銀行發起夾擊,他們欺負中國開辦的銀行普遍資本小經不起擠兌,將四明印發的鈔票攢到一定程度就來擠兌現洋。虞洽卿早有準備,之前李秉衡提供的日圓已被分批兌換成金銀與銀洋,並且周晉鑣等寧波人也呼籲各處浙江人開辦的商店、錢莊、銀號幫助代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