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信息定製化的悲劇(1 / 2)

信息定製化的悲劇

文字影響

作者:魏武揮

《網絡共和國》

不要以為你看到的微博就是整個世界,因為其實你隻看到了你定製過的那批你以為值得關注的人為你製造出來的世界——這隻是世界中很小的一部分。想想微博號稱5億賬號,但你最多隻能關注2000個。這是多麼小比例的一部分,但恰恰有很多人會認為這就是整個世界。

凱斯·桑斯坦是美國當下相當重要的一名法律與憲法學者,他的著作有十數本已經得到了譯介,而這本《網絡共和國》,是這些著作中最薄的一本,大概隻有10萬字。但這本書,是桑斯坦關於輿論(另外還有兩本《信息烏托邦》與《謠言》)中非常重要的一本。總體上來說,桑斯坦對於網絡上的“個性化定製”充滿了憂慮。

桑斯坦把定製化信息稱之為“我的日報”,其實早些時候穀歌曾提供過類似的服務,名為iGoogle。這項服務啟動於2005年,在去年7月份的時候,穀歌宣稱將在2013年11月正式停止。這個服務其實是一張網頁,用戶可以將他感興趣的內容源(比如某個博客的內容)放置其中。置放多個內容源後,iGoogle就可以輸出一張用戶感興趣的內容。在我看來,這項服務比較好地彰顯了“我的日報”的特征:我不感興趣的內容(源)我沒有放置,自然不會出現在我的眼前。

穀歌關閉iGoogle的原因並不是什麼定製化不好,我的看法是,iGoogle還是不夠定製化:它隻是允許用戶定製內容源,而不是內容。博客世界裏的確有博客經年累月隻談某一個領域裏的內容,但同樣有更多的博客除了主要談某領域的內容外,還會談及其它。這種內容的輸出顯然還不夠定製化。今天的數據挖掘和語義分析能幫助更好地完成定製化。比如分析一段文本中的標簽,從而歸類它屬於哪個領域,然後輸出給用戶看。在技術的幫助下,用戶可以得到更加貼心的“定製化信息”服務。

但桑斯坦憂慮的事就在這裏。他依然認為公共媒體是重要的。他這樣寫道:報紙和新聞報道能為幾百萬人提供一個共享的參考框架。這個參考框架不總是有益的:壟斷不是民主的朋友,但在一個多樣化的社會中,共同的經驗起著一些有價值的功能,它提供了一種社會粘性。他始終認為:大部分公民應該擁有一定程度的共同經驗,這是完善民主的前提,而更多的選擇和量身定製的力量使公共媒體的社會角色逐漸式微。

其實台灣是一個非常好的例子,一個名詞“族群分裂”是最好的描述。本文無意從價值觀念上來評判藍綠兩個陣營究竟誰是誰非。但藍綠陣營的尖銳衝突,使得這個地區一度空有所謂民主的皮囊。台灣領導人孜孜以求的所謂“最大共識”,就是想讓整個地區的公民至少能夠分享一些共同經驗,失卻這個土壤,選舉是沒有什麼太大意義的。

定製化信息很容易讓人們出於一個封閉的狀態中。桑斯坦認為,各自在封閉的情形下做出自認為理性的選擇,彙集在一起後,往往與民主的目標背道而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