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5章 推理陷阱(2 / 2)

所以當時的人對蛇有著本能的恐懼,而女媧被神化的形象傳出去後,無疑對其他部落形成了威懾,也讓華夏文明得到了有效的延續。

對於女媧造人的傳說,牛大致覺的這沒毛病,畢竟母係社會裏,女人負責統治和繁育,女媧身為部落首領,主要的責任就是管理部落和繁育後代。因此這個傳說無可厚非。

另外,按照現在理順下來的上古傳說中,就算是第三位炎黃部落的首領,也不可能是黃帝,而是伏羲!

因為史書中記載,女媧與伏羲是一個時代了,所以第三位炎黃部落首領,很有可能就是伏羲。

而黃帝最後可能是第四任炎黃部落的首領,至於後來的堯舜禹也好,顓頊也罷,那是後來的事情。

但是華夏文明的第一次興盛,卻還真要說是商朝,以及後來的周朝諸子百家。

至於曆史上存不存在夏朝,這個還真的有待商榷,畢竟到現在除了發現的陶寺遺址,可以斷代到堯舜二帝的時代,並且陶寺似乎就是當時的都城,當然這是某種意義上的,畢竟那個時候還沒有都城一說。

而堯舜是大禹之前的部落首領,但如果堯舜時代就有了都城一樣的地方,那麼到了大禹的時候,隻會比堯舜時代更好,所以到了大禹的兒子啟的時候,夏朝就形成了。

另外史學界還有一個共同的認識,那就是伏羲和黃帝之後的部落首領,都是這兩位的後代。

而堯可能是舜的叔伯一輩的,舜和大禹的關係亦是如此。

也就是說三皇五帝時期,上古的這些首領之間的禪讓,其實就是在一個姓氏之間的禪讓。

而這個姓氏應該是姬姓,雖然曆史上沒有明確的記載,但是按照上古曆史上,堯舜禹都是以一個字作為名字來看,隻能證明他們之間的姓氏一樣,所以隻有名字的差別。

就算是在商朝,依舊是如此。

在相關的曆史記載中,就能夠看到這樣的記載,五帝帝舜時期,商人的始祖契幫助禹治水有功而受封於商邑(今河南商丘),後就以“商”來稱其部落(或部族)。《詩經·商頌·玄鳥》曰:“天命玄鳥,降而生商“”。《史記·殷本記》載:“有娀氏之女名簡狄,吞玄鳥之卵而生契”。相傳契是簡狄吞玄鳥蛋而生,所以,商人便以玄鳥為圖騰。

夏朝中期,契的六世孫王亥通過進行商業貿易,使商的勢力逐步強盛起來。夏朝末年,商的勢力由黃河下遊發展到中遊,滲透到夏的統治地區,契的第十四代孫商湯滅夏後,返回亳都,以“商”作為國號,建立商朝。

這段記載中雖然沒有關於三皇五帝的,但這其中關於名字的記載中有個很大特點,那就是名字都是一個字。

甚至於不同部落之間的相互稱呼,也隻用一個字,而曆史學家考證,一些古老的姓氏,都是上古部落的名字。

所以商朝的帝王按照這段文字的記載,應該是姓狄或者直接姓商!

不過大部分學者認為,姓狄的可能性大,部落的名字在那個時候也是要避諱的。

這就好比華夏部落在曆史上幾次更名一樣,黃帝出生的時候,部落的名字叫做有熊一樣。

而在商朝之前,目前還沒有發現任何文字記載,對於那時的部落名字,依舊無法準確的考證,但學者認為華夏部落在曆史上,應該經曆了幾次更名才對。

牛大致邊想邊在本子上寫著,慢慢的寫了很多。

而這些看似像是對曆史的思考,像是對華夏民族起源的思考,同時也在佐證著他下麵要考慮的事情。

因為一個文明崛起的同時,需要一些外力的支持,或者是刺激。

那麼華夏文明受到了什麼刺激呢?

龍文明真正消失與大約五千年前,而那個時候華夏文明還隻不過是一顆嫩芽,同時幼發拉底河的兩河文明和印度的恒河文明也是如此。

但是根據考古證明,隻有龍文明存在與華夏文明之前,而在另外兩個文明中,卻都是關於巨人的記載。

尤其是幼發拉底河的兩河文明之前,應該是泰坦文明,而恒河文明之前應該是梵天文明。

其實就是傳說中的巨人文明,因此牛大致可以推論出,在龍文明到達巔峰的時候,巨人文明也就存在,切還有不錯的實力,因此戰爭也存在,甚至於一直持續了很久。

牛大致想到這裏停住了,因為推理陷阱就在這裏。

亂也就亂在這裏,因為時間線在這裏亂了,而亂的原因是當時並不是地球一個世界存在,同時存在的還有三個平行世界,如果帶著這個假設下去,結果就很容易明了了。

突然牛大致想到了一種可能,那就是巨人文明和龍文明,是不是利用當時的人類文明,做了某些事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