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尋找史前1億年的龍行足跡(1 / 2)

尋找史前1億年的龍行足跡

博物

作者:吳灝

史前1億年左右,是恐龍繁盛的時代。那個時候的浙江大地氣候溫暖、植被茂盛、水資源豐富,是恐龍及其他生物生存繁衍的理想場所。從已發掘的骨骼化石可以看到,這些恐龍包括體型巨大的以植物為食的巨龍類、甲龍類。也有著可能葷素雜食的鐮刀龍類。另外,還生活著在空中飛行的翼龍類和鳥類。

除了骨骼化石這樣的實體化石之外,還有一種化石是由古老生物的活動留下的遺物和痕跡形成的,我們稱其為遺跡化石。恐龍蛋就是恐龍留下的遺物,在浙江有許多恐龍蛋化石被發現。而恐龍留下的痕跡中,最常見的就是它們走動時留下的足跡形成的化石了。這些化石不但能向我們展示古老生物的形態,還能向我們展示它們的生活方式和習性。

形成恐龍足跡化石也要曆經坎坷

恐龍足跡在全世界各地都有大量的發現。這其實也容易理解,一隻恐龍終其一生隻能留下一具骨骼,但是,它卻能留下很多足跡。然而事實上,足跡化石的保存並沒有那麼容易,也會受到很多條件的約束。首先,形成足跡的地方必須是濕度、黏度、顆粒度合適之處。可以想象,在堅硬的岩石上、特別軟的泥地裏,恐龍的行走是留不下痕跡的,因此適合的環境一般會出現在湖濱、海濱以及河流邊的河灘上。第二,留下的痕跡要比較快速地被掩埋,否則這個痕跡隨時間推移就被破壞了。第三,掩埋後要有地殼沉降,經曆成岩過程才能變成石頭,要不就像我們在海灘上留下的腳印,很快就被波浪衝刷掉。可見,即使恐龍一生能留下很多的足跡,但是能形成化石並重見天日的所占比例並不會太高。

2014年,我們浙江自然博物館受義烏市地方博物館的委托,在義烏市與東陽市交界處的觀音塘村進行恐龍足跡的調查性發掘工作。由於2010年在附近的地層中發現過恐龍足跡化石,這一次的工作就是對這個區域的恐龍足跡的原生層位進行調查。

這一次的調查地點是位於公路邊的一個小山包,最高處約20米,岩石都是紅色到紫紅色的成層狀的細砂岩和粉砂岩,岩石的形成時間大約為白堊紀中期,距今1億年左右。同時我們還在主要的工作地點周圍進行踏勘,因為周邊修建公路時暴露出來的許多岩石都堆積在附近,我們試圖在其中尋找散落的恐龍足跡以及其他有意思的地質現象。

恐龍足跡化石發掘工作驚喜連連

與以往別的研究小組發現恐龍足跡的方式不同,這一次我們主要是通過逐層挖掘的方式發現的。通常,恐龍足跡的發現都是在本來已經暴露的岩石表麵進行搜尋,也就是說,由於自然風化剝蝕,已經將覆蓋在足跡表麵的岩石去除,這些恐龍足跡往往都是暴露在外麵的,這樣的發現工作不需要費大力進行挖掘。而我們這種逐層挖掘的方式,工作量相當大,在持續1個月左右的工作時間裏,我們將幾十立方米的岩石逐層撬起,小心檢查,並做好記錄工作。參加這次發掘工作的除了浙江自然博物館的專家之外,還有一些來自日本的專家,包括日本福井縣立恐龍博物館的特別館長東洋一先生,他是世界著名的恐龍足跡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