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一百九十七章 背水一戰!(1 / 2)

半個月後,潘縣。

耶律阿保機用司馬懿之策,再無半點猶豫,當即率八萬鮮卑鐵騎,奔赴潘縣,與劉備會盟。

兩軍會合,兵力數量達到了十一萬之眾,且其中有八萬多皆為騎兵,這讓劉備終於可以鬆了一口氣。

兩天後,陶商率領著二十萬魏軍步騎大軍,也浩浩蕩蕩的進抵潘縣。

雙方近三十萬大軍,在這代郡與上穀郡的交界之地,形成了對峙之勢。

兵力方麵,魏軍雖比漢鮮聯軍多了十萬,但其實並沒有占有多少優勢,因為在騎兵數量方麵,比敵軍少了近五六萬之多。

五六萬的騎兵,如果運用得當,足以抵消十萬,甚至是更多步軍的優勢。

陶商當然也可以把留在燕京一線,餘下的近十萬兵馬,統統都調到前線,來對付漢鮮聯軍。

陶商卻沒有。

一則是因為漢國初滅,燕京初定,但燕京以北,漁陽,上穀,右北平等諸郡,尚有不少城池沒有拿下,局勢並不穩定。

而且,山海關方麵,吳三桂還手握著一萬兵馬,陶商就怕他趁機跟關外的完顏阿骨的勾結,趁他大軍傾巢而出之時,殺入關內直取燕京,抄了他的後路。

介時,他的三十萬大軍,就要被堵成上穀郡的山地之間,就有全軍覆沒之危。

所以,為了保證後方的穩定,陶商不得不留下了十萬多兵馬,由韓信統帥,撫定後方,防範山海關一線的威脅。

至於陶商,明知二十萬大軍大兵力上,對漢鮮聯軍並沒有占太大的優勢,卻依舊選擇在潘縣一帶,跟敵軍進行長期對峙。

原因也很簡單,斬草必除根,他絕不能放任劉備偏安一隅,不知道哪一天又卷土重來。

他太了解劉備了,以劉備那打不死小強的頑強作風,曾經多少次被曹操打到如喪家之犬般落荒而逃,卻又一次次頑強的複起,最終竟然還奇跡般的得到了三分天一之一。

這一次,要滅就要滅的幹幹淨淨,絕不能再給劉備機會。

再者,劉備已損失了幽州平原地帶的產糧區,餘下尚在控製中的諸城,皆位於長城內外,地勢雖險,卻並不能為劉備提供足夠的糧草。

哪怕隻是區區三萬兵馬而已。

所以陶商才不介意跟劉備再耗下去,反正他家大業大,看誰拚得過誰。

除此之外,劉基也給陶商分析過,從耶律阿保機趁人之危,向劉備索取割地才肯出兵救援看出,耶律阿保機跟劉備名為盟友,實則是各懷鬼胎。

劉備是想借耶律阿保機之手來對抗大魏,幫他收複國土,而耶律阿保機則是想趁著劉備落難之機,更多的蠶食劉備的地盤,盡可能的從中漁利。

既然他們雙方各存私心,所謂聯盟必然是貌合神離,那這樣的聯盟表麵上看起來實力不弱,又有什麼可忌憚的。

種種條件的綜合考慮之下,促使陶商決定,就這麼跟劉備和耶律阿保機耗下去,大家夥看誰先撐不住。

對峙一天天進行下去,不覺一月已過。

對峙其間,陶商顧忌於鮮卑鐵騎的存在,並沒有似先前那般攻勢迅猛,大部分時間都按兵不動。

而在冀州方麵,數以萬斛計的糧草,則被源源不斷的送往燕京,再由燕京運轉至潘縣前線,截止到對峙一月,陶商光在前線大營所屯集的糧草,就已達三十萬斛之多。

糧草充足之下,陶商自然是不著急,整日就叫將士們吃吃喝喝,養精蓄銳,輕閑的跟敵軍對峙下去。

劉備方麵就坐不住了。

正如陶商戰前所預計的那般,劉備餘下的地盤根本不足以供給他足夠的糧草,況且這些城池有半數以上,在一個月的時間裏,都以割讓的形勢,被耶律阿保機接收,成了鮮卑人的地盤。

至於餘下的那些城池,縣令地方官們,也有不少不是在觀望戰勢,就是在暗中跟鮮卑人眉來眼去,各種陰奉陰違,不好好的給劉備供糧。

種種不利之下,不到一個月的時間裏,劉備軍中就進入了嚴重乏糧的困境。

鮮卑人倒是不缺糧。

他們是遊牧之族,以牛羊之肉為主食,此番跟魏軍交戰,鮮卑人隨軍就帶了近十萬隻羊,足夠他們跟魏軍耗下去。

所以劉備在糧草不濟的情況下,便厚著臉皮派人去向耶律阿保機求助,想要借幾隻羊來吃吃,幫著他度過難關。

耶律阿保機當然沒那麼大方了,謊稱草原鬧旱災,牛羊損失嚴重,他自己軍口糧也受到嚴重影響,快要揭不開鍋了。

在哭了一番窮之後,耶律阿保機又本著盟友間的義氣,讓自己的將士們“忍饑挨餓”,勒緊褲腰帶送給了劉備三百隻羊意思意思。

區區三百隻羊,對三萬大軍來說,連塞牙縫都不夠,沒兩天功夫便被吃到連骨頭渣都不剩的地步。

劉備沒辦法,就算他明知道這是耶律阿保機吝嗇,故意不肯施以援手,也無可奈何,隻能硬著頭皮死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