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策心中惱火萬分,卻又無可奈何,隻能任由陶商戲耍。
他也是沒辦法,雖說明知陶商是佯攻,但他又知陶商詭詐,保不齊哪一次的佯攻,就變成了真攻。
哪怕十次佯攻,有一次是真的,而他卻將主力兵馬,都調往了海昏城,那個時候,若是彭澤有失,他和他的大軍,豈非就要被困死在鄱陽湖裏。
無奈之下,孫策隻能放棄了再抽兵馬,調往韓當增援的意思,隻能寄希望地韓當,能夠憑著他手頭的現有兵力,能夠早日拿下海昏城。
就在戲耐孫策的時候,陶商也接到了巴丘水軍發來的密報,聲稱他們已準備完畢,終於可以出戰。
陶商等了許久,終於等到了這一天,當即下密令給甘寧,讓他連夜趕往巴丘,去統領這支水軍預備隊,將之帶來柴桑。
那一支水軍,乃是陶商根據黃月英的獻計,秘密所打造,就是為了殺孫策一個措手不及。
可以說,那三千水軍,乃是陶商的殺手鐧!
而孫策方麵,也得知了陶商已調巴丘的預備水軍前來,為了保持彭澤一線對魏軍的水軍優勢,無奈之下,孫策隻能從韓當那裏,抽調回五千兵馬,以加強彭澤主力的實力,確保對魏軍的優勢。
原本正圍攻海昏城不下的韓當,兵力這麼一減,對海昏城的攻勢頓時大減,曹參所受到的壓力也驟減,守城也守的更加輕鬆起來。
時已入秋,大魏與吳國,在北起合肥,中及柴桑彭澤,南及海昏一線,形成了對峙之勢。
……
今秋已至,陶商統治下的大魏,又是一個大豐收之年。
由於商鞅變法,世族豪強遭受打擊,大量的農民變成了國家編戶,且種田的積極性空前高漲,故今秋諸州收上來的糧賦,比去歲整整多了三千萬斛。
糧草充足,魏軍便無後顧之憂,大量的糧草,被源源不斷的運往荊州前線。
反觀吳國這方麵,盡管今年吳國也算風調雨順,糧食勉強稱得上豐收,但因吳國豪強世族遍布,所以孫策能收上來的糧草,十分有限。
而孫策以吳國僅僅一州之地,就給供養近七八萬不事生產的大軍,其壓力可想而知。
故此,吳國諸郡各處糧倉,雖然也都堆積如山,但總量卻遠遜於大魏,如果入冬之前,孫策不能拿下柴桑,結束這場曠日持久的戰事的話,他的存糧很可能支撐不到明年的秋收,他就不得不再從百姓的糧缸裏強行再征。
吳國百姓既要供養軍隊,又要受世族豪強的盤剝,本來受壓迫已經很重,若孫策再次強征,勢必會激起民變,這是他萬萬不願意看到的。
後方若是出了亂子,到時陶商再大軍征伐,他孫家的吳國,就將在內憂外患中,走向滅亡。
至於陶商這方麵,他盡管糧草充足,完全可以跟孫策耗下去,拖也拖死對方,但周邊的形勢,卻由不得他拖下去。
燕國方麵,錦衣北衛傳來消息,劉備的傷勢已大為好轉,已經再次開跟跟冒頓聯絡,顯然又在打算發兵南下。
至於曹操方麵,似乎也在蠢蠢欲動,考慮再次兵出南陽。
顯然,曹劉二人也意識到,如果讓孫策覆滅了,陶商就能抽出十餘萬軍隊來對付他們,所以此二雄便準備有所行動,牽製陶商,阻止他滅吳。
外界的形勢,逼著陶商不得不加快滅吳的進程。
而在此時,甘寧也發回消息,稱他的艦隊已過夏口,不日便可進至柴桑一線。
破敵的殺器已至,陶商更無猶豫,當即親筆寫下一道戰書,向孫策約定決戰。
……
是日午後,陶商盛氣淩人的戰書,送到了彭澤,擺在了孫策的案頭。
戰書上隻寫了一行字:
孫策小兒,明日可敢與本王決一死戰!
孫策端坐在那裏,臉上青筋突湧,雙目恨色狂燃,臉陰沉如鐵,死死的盯著手中的戰書,鷹目之中,憤怒的烈火,正在熊熊狂燃。
陶商這道戰書,狂傲之極,竟然敢稱他為“小兒”,簡直是不把他放在眼裏。
孫策被激動了,生平,從未有過如此憤怒的感覺。
“陶賊竟敢如此囂張,公然藐視大王,大王,還等什麼,正好跟陶商一決勝負!”大將淩統,慨然怒叫道。
周泰也跳出來,怒叫道:“陶商如此狂妄,自己送上門來跟咱們叫戰,這正是天賜良機,大王,不要再猶豫了,全軍出動,一舉滅了陶賊吧!”
這兩員大將一叫戰,其餘吳國諸將,似黃蓋、朱桓等將,乃至降將黃忠,無不是怒火狂燃,紛紛跳出來叫戰。
一時間,整個大堂,都被吳人狂烈的戰意,充斥到幾乎要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