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回說到:連城密遣心腹之人持書信送往公孫無知,探知公孫無知的虛實一事。
齊都臨淄公孫無知府
公孫無知聞報有連城將軍信使前來拜訪,讓下人帶上堂來,信使間到公孫無知,便跪拜道:“參見公孫大人。”
公孫無知:“來使快請起,你等戍守邊關,來此何意?”
信使呈上書信言道:“連將軍書信中已道明,請公孫大人過目便知。”
公孫無知屏退下人啟書,書曰:
邊將連城敬拜公孫閣下,賢公孫大人受先君如嫡之寵,一朝被削,如同百姓耳,行路之人,皆謂之不平。今國中,主君昏潰,政令無常,**悖德,國人不服。許我將士,及瓜便代,過期不至,三軍將士,憤憤思亂。城妹在內,可為內應。若公孫大人有意,我等願效犬馬之勞,竭力推戴。永無二心,若大人無意,便將書信交與國君,治臣之罪。
公孫無知覽信畢,心中大喜:“此乃天助我也。”
當即回書言:
天怒淫人,國思明君,兼得將軍佐之,大事可成。他日事成,二位將軍皆可為上卿,統禦群臣。將軍之妹便是夫人,主理後宮,若違此誓,天人共憤。
連管二將得書,亦知公孫無知願從中起事,大喜,秘密商議。
連城:“國君好獵,乘其外出狩獵,料其田獵,必不帶軍隊,隻有侍衛,若我等率軍攻殺,事必成矣。”
管至父:“乘其田獵攻殺,自是易如反掌,若如是,主君喪於外,眾大臣必立先君二公子其一為君,公孫無知大人並未在列。若殺於外,城中必由我軍控製,方為上策。”
連城:“此恐非易事。”
管至父:“可差人打探,伺其外出田獵,我等將軍士悉數秘密調入城中,如有問起,隻道換我等戍邊將士回城,我等隻率精兵埋伏在外,殺死昏君,再回城立公孫大人為新君便可,則大事可成矣。”
連城以為然,遂每日派出哨騎望都城打探,一連數日從不間斷。
時齊襄公十一年冬十月,有人報知姑焚有一山,名曰:貝邱,常有禽獸所聚,猛獸出沒,可以遊獵。齊襄公聞之,大喜,將欲前往,乃命寺人費準備行裝、車仗,待次月便往姑焚。連姬已差心腹宮女將消息報與公孫無知知曉,並準備起事。公孫無知亦將消息傳至連城軍中,約定十一月舉事。各自準備。
姑焚貝邱山
齊襄公外出,隻帶力士石紛如、幸臣孟陽等數人護駕,命寺人費禦車至姑焚狩獵取樂。一行人,左牽黃,右擎蒼,錦帽貂裘,來到貝邱山前。時至隆冬,大雪封山,禽獸食物匱乏,紛紛於外覓食。齊襄公命人放火焚林,縱放鷹犬,合圍校射,狐兔之類,不辨方向,四散奔竄。惟有一野豕不動。隻見那野豕:其狀如牛而無角,體似虎而無斑,見齊襄公一行人到來,突然奔出,站上高阜。
齊襄公謂幸臣孟陽道:“汝為寡人射殺之。”
孟陽定睛細看時,全身顫抖,不能開弓。
齊襄公怒道:“寡人命射,何故不遵?”
孟陽顫聲答曰:“此非野豕,乃公子彭生是也。”
齊襄公更怒:“彭生何敢見寡人。”言畢,親自挽弓搭箭望野豕連發三箭,皆傳身而過,看得真切,一箭為中。野豕突然立起前蹄,似人樣朝齊襄公衝來。齊襄公驚懼,從車上摔下,折損左腿,左足絲履也已脫落,被野豕銜之而去,忽然不見了蹤影。力士石紛如趕緊下馬扶起齊襄公,坐回車上,不敢再言狩獵之事,命人調轉馬頭,望姑焚行宮疾馳而去。回至行宮中命醫人診治,稍歇片刻,齊襄公才回過神來,發現自己絲履不見,問及寺人費。
寺人費答道:“絲履已被野豕銜去,不知所蹤。”
齊襄公怒道:“留爾何用,為何不早報,汝再去尋找,還尋不回,惟你是問。”
寺人費領命又至貝邱山中,尋訪數日亦不見絲履。隻得回宮複命。齊襄公聞報又未尋到,惱羞成怒道:“寡人養爾多年,竟連一隻絲履看管不好,留你何用?”自執鞭,鞭打寺人費之背,血流滿地方才罷休。寺人費被鞭,忍痛含淚而出,行至門外不遠處,正遇連城、管至父帶軍數百來攻殺齊襄公,二將叫人將寺人費捆綁至前。
連城道:“汝可是國君派來加害我等的?”
寺人費識得連管二將。將己被鞭打之事一一言明,並允諾,願為二將引路,來殺齊襄公。寺人費引著二將來到行宮門口。
寺人費道:“吾先翻牆而入,為將軍打開大門,將軍可率軍殺入寢宮中,大事可成。”
連城命手下軍士將寺人費舉過牆頭,翻入院中,恰逢力士石紛如巡查,抓住寺人費。費用食指放在口前,示意石紛如莫要聲張,讓到僻靜處,將所遇之事告知石紛如,二人知事情緊急同告於齊襄公。
齊襄公勃然大怒:“此二賊怎敢造逆,寡人定將其碎屍萬段。”
寺人費急道:“當下應保國君周全要緊,誅此二賊日後再議。可用計脫身,找一人著主公衣服藏在床榻之上,掩人耳目,主公可暫避於戶下,吾與力士石紛如引開眾人,主公可伺機而出,若出,則直回臨淄,便可全身而退也。”後人謂此計便是“金蟬脫殼”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