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朋友:(1 / 1)

親愛的朋友:

您好!致

禮!簫聲咽,秦娥夢斷秦樓月。秦樓月。年年柳色,灞橋傷別。

樂遊原上清秋節,鹹陽古道音塵絕。音塵絕。西風殘照,漢家陵闕。

現存的文人詞,研究者多推李白(701-762)的《菩薩蠻》與《憶秦娥》為最早。南宋人黃昇稱它為"百代詞曲之祖"(《唐宋諸賢絕妙詞選》卷一),但也有人懷疑它真為李白所作。究竟是真是假?前人因此聚訟紛紜。我這裏不重述。懷疑者較具說服力的一條理由是:從詞體的發展看,中唐以前乃詞的草創階段,不可能出現如此成熟的作品。我頗不已為然。須知中唐以前,詞調早已在民間流行,傑出多才而又愛好民間創作的李白偶爾地填幾首詞,有何足怪?我們不能僅僅因為中唐文人詞多短小,遂懷疑李白能作此鴻篇;這正如我們不能因為南北朝以前文人的七言詩不多見,遂懷疑曹丕能作《燕歌行》,是同樣的道理。夏承燾先生晚年所作《全唐五代序》說:

……李白之《憶秦娥》,議者亦每以其超出了當時的發展水平,不類初期之作,而表示懷疑。這也是囿於文人詞苑而未能深入考究的片麵看法。其實雜言體的曲子詞,早已活躍於民間,敦煌曲詞在這方麵提供了最有力的證據。李白不過是較早向民間學習而開文人填詞風氣的一人而已。這裏並不存在超越發展階段的問題。

這首《憶秦娥》詞,氣勢雄渾,意境高遠。上片寫春天的清晨,女主人公在秦樓上聞簫聲悲咽而一覺醒來,望明月而懷遠,見垂柳而憶別;下片寫秋天的黃昏,女主人公登臨樂遊原(今西安市東南),睹景物而傷懷,感時序而驚變。這說明她自春徂秋,朝朝暮暮,無時無刻不在相思。在同一首作品中,允許時間、空間如此不斷流動和暗裏轉換,正式中國古典詩詞的審美特征之一。

"簫聲咽,秦娥夢斷秦樓月。"由簫聲、秦娥、秦樓等興象,很容易使讀者聯想到《列仙傳》上的簫史和弄玉的幸福愛情,從而勾起一種曆史的悠遠感,與現實的悲咽、淒清景象形成強烈的對比。秦娥在驚醒之後,聽到悲咽的簫聲若斷若續,看到淒清的月色若明若幽,此時又該有多少思緒自心潮中湧出!按詞律規定"秦樓月"三字的重疊,正適合表現著思潮起伏的需要,並為銜接"年年柳色,灞橋(一作陵)傷別"另一意境充當津梁。既然說"年年……傷別",則知所懷之人已離去多載。因此哪怕是灞橋(陵)柳色年年依舊,而秦樓上的女主人公卻是相思愈陷愈深了啊!

下片場景陡轉:"樂遊原上清秋節,鹹陽古道音塵絕。"重九日登高,佳節倍思親。但女主人公見鹹陽古道上車馬稀落,音信杳無,引領西望,能不慨然?"音塵絕"三字再一重疊,更加倍地強調出她心頭悲哀的沉重。末尾兩句"西風殘照,漢家陵闕",王國維說它把登高者的意興寫絕了。"遂關千古登臨之口"(《人間詩話》),使別人再也寫不過他。劉熙載甚至認為它"足抵少陵(杜甫)《秋興》八首"(《藝概》卷四)。它好在哪裏?我以為它好在能勾勒出一個詩的境界,從中讓讀者領略到無限傷亂的心情。試想:在西風、落日的映襯下,漢王朝陵墓、宮闕淒冷荒涼的景色,不正象征著它的衰危麼?

此詞意境,上半闕柔和,下半闕雄渾。詞人融柔美和壯美於一體,在淒清、悲涼的典型氛圍中,多方麵地展示出抒情女主人公的多情性格。

詞中所描繪的景物,顯然都是遙想之詞。但它能使讀者親臨其境,恍如置身於秦樓或樂遊原上,在月色籠罩或西風吹拂中觸起離愁;並通過舉目河山之異,深寓故國興亡之感。在秦娥的形象裏,凝聚著詞人李白的獨特感情。

清人陳廷焯說:"太白《菩薩蠻》、《憶秦娥》兩闕,神在個中,音流弦外"(《白雨齋詞話》卷五),意思是說李白通過弦外之音表達了他自己的神情。我們讀中國古典詩詞,必須善於從這方麵去體察。自春徂秋,朝朝暮暮,這種熾熱的相思,感動了世代多少的讀者啊!而簫聲、月影、柳色、西風、殘照等等,都隻是渲染這種情感的幾根弦絲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