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書是一本自傳,雖然我也倒騰過幾本類似的自傳,不過都是一些曆史上沒什麼名氣的家夥胡吹亂編的東西,根本不值什麼錢。不過這本自傳的主人那可是大大的有名,更是神秘至極。
這竟然是建文帝的自傳,雖然我沒辦法確認這東西是真是假,但是我猜這東西十有八九是真的。因為古代人雖然喜歡胡吹瞎扯,但是卻很少有人願意冒別人的名字來做自傳。
由於這本書裏有些地方我也讀不太懂,況且明朝最喜歡亂造字,很多文字在現在的簡體字中根本不存在,我隻能用自己的話將這本自傳講出來,其中也加上了我的一些推測。
這本自傳的第一句就是“朕自登基四年來,業已兢兢克克。然天不佑我,叛臣謀逆,江山全失。”
從這一句話,我便斷定這自傳的主人便是那被自家叔叔奪了皇位的建文皇帝朱允炆。稍微有點曆史常識的人都知道這段曆史,隻不過這建文帝的下落在曆史上一直是個迷。朱棣找了他幾十年都沒有找到,卻沒想到他竟然躲在了這個與世隔絕的地下世界。
我抬頭看了看四周的人,發現他們這時候也全都盯著我看,看來我那一嗓子已經吸引了他們的注意。我畢竟還是沒有經驗,要是任何一個老耙子在這兒,肯定會不動聲色地先將這自傳收起來,等以後再慢慢看。
不過既然已經如此,我便索性直接拿出來慢慢看。老板娘好像早就知道這裏的東西似的,根本沒在意,但是楊敏她們卻全都湊了上來。
可惜她們都不精通古文字,就叫我讀給他們聽,我正好也對這段曆史很感興趣,就慢慢地讀了下來。
這自傳十分長,很大一部分都是自吹自擂對自己誇上一通,然後虛假地指出自己幾個錯誤,表明自己十分謙虛。這一部分如果都寫出來估計能趕上一部明朝正史,我便不一一描述下來,隻將這本書中比較重要並且跟這裏有關係的記錄下來。
這本自傳除了記錄朱允炆從政以來的一些政績之外,在最後兩頁上還記錄了當時朱棣攻破南京之後,他逃出來之後的一些細節,而就在這裏卻出現了一個令人根本猜不到的人物。
這個人就是道衍,這個古怪和尚本是朱棣的軍師,也是一開始攛掇朱棣謀反的人。可是這人卻在朱允炆失位之後第一個找到了他,並且給他指出了一條逃亡之路。朱允炆就這樣從朱棣的眼皮子底下逃了出來。
之後建文帝在道衍和尚的指示下來到了銀川,隱姓埋名隱居了下來。然而等到幾年之後,那道衍和尚便再一次找到了他,並且帶他來到了這個地方。之後自傳裏的描述十分不清晰,甚至莫名其妙,我隻能將原文告訴楊敏她們。
自傳中說,這道衍和尚帶他來到這裏之後,讓他見識了佛之真意,朱允炆便恨意全消,欲長伺佛祖身邊,希望死後能夠往生極樂悟道。
這一段說得極為簡潔,甚至連他所見都隻字未提,隻說是佛之真意突現,帝之恨頓消。我們根本無從想象他到底看到了什麼,但是至少知道了原來這寺廟竟是為建文帝所建,但是當時建文帝早已失勢,怎麼可能做得出來這麼大的工程呢?
而且聽他所言,這地方在建文帝之前應該就已經建好,這麼大的工程到底是出自誰人之手呢?那道衍和尚應該是朱棣最信任的人之一,也是當初跟著他謀反僅剩下的沒有慘遭朱棣殺手的人,他又為什麼要幫助建文帝逃跑呢?
這是這本自傳的最後一部分,後麵應該還有幾段話,但是卻不知道什麼原因字體變得十分模糊,根本辨認不出來。
之後我又翻了翻這裏的其他古書,都是一些修道的野史雜傳,沒想到這建文帝失了皇位以後倒是宅在這裏,看起古代來了,也真是閑情逸致。
我們在這兒翻看了一會兒散落的古書,並沒有發現其他有價值的線索,現在那小受還不知道是生是死,楊敏就催促我們快走。
我們走出了那座小木屋,來到了這幾座塔下麵。這時候我才發現這一共是五座埃塔,呈五角星排列。在那五座埃塔的中間,有一個幾米見方的高台。那高台之上,幾塊條石搭起了一個支架,一條拳頭粗細的鐵鏈拴在了上方條石交叉的位置,另一頭則垂到了地下。
我們慢慢地走進,才發現這支架的正下方有一眼極細的井。我拿著燈調到遠光照了下去,發現根本就照不到底,也不知道這口井到底有多深。
楊敏看了看四周的痕跡,發現井邊有半個腳印。楊敏走過來看了一下,對老板娘點了點頭。看來這小受竟然直接追到這井裏去了,他的身材很瘦,想要鑽井去倒也不是太難,這樣看來那個人肯定不會是胖道士了,以他的體型,估計也就能把腿伸進去。
我們麵麵相覷,現在這地方最適合的也就是那個暴力正太了,不過誰都沒有開口,畢竟他是楊敏請來的人,除了楊敏沒人能指揮動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