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六章:天才少年(2)(2 / 2)

而張騫和公孫敖,因為延誤軍旗,按律當斬,但是交錢贖罪,貶為庶人!可憐的張騫,十三年的苦日子換來個官位,才打了一仗就回到解放前了,還在賞金是實打實的。

隻有李廣,雖然殺敵三千,但是自身軍隊死光了,不賞不罰,白幹了!

後世許多人為李廣鳴不平,覺得他的運氣實在不佳,每次打仗總是十分倒黴,而人家霍去病運氣好的實在不能再好。其實這種問題要分開來看,就好比是現在企業中,如果一個員工老是很辛苦卻沒有業績,作為領導和個人都應該好好思考一下,是怎麼回事?究竟是領導的安排有問題,還是員工的工作方法有問題。

比如李廣,他的工作方式可能就有問題,每次多遇見匈奴的大隊人馬或者是空手而歸,那麼他的斥候或者說向導是不是有問題?而霍去病,為什麼每次出去都不空手回來,還能捉到大魚,是不是他的戰鬥方法有什麼特殊的經驗值得借鑒。

我個人以為,李廣作為一個前鋒將軍,與敵人麵對麵決戰是非常出色的,他的個人能力非常強,也非常善於鼓舞士氣排兵布陣,但是在戰略製定,後勤補給等方麵存在明顯的缺陷,導致他經常錯失機會或者落入陷阱。加上他自己對於封侯的渴望十分強烈,影響了自身的判斷,導致終其一生沒有得到封侯的機會。

如果他的一直防守雁門代郡,做個守城將軍,或者主要負責邊境地區的小規模衝突,從他過往的履曆來看,是非常稱職的,但是這些明顯滿足不了時代的需求,也滿足不了李廣自己的野心。

馮唐易老,李廣難封,是時代的悲劇,也是他個人的悲劇!

就霍去病而言,他的戰術戰法確實令人眼前一亮,他摒棄了傳統的穩紮穩打的做法,采取了快速機動靈活作戰的方式,這種方式在於對地形,氣候,信息的把握必須十分精準的情況下才能采用,並且風險極大。

霍去病的優勢在於,他是漢武帝的親信,不懼怕失敗,所以敢於放心大膽的行事,這是別人想做不敢做的,要知道,一旦失敗不是被處死,就是的傾家蕩產交罰款,沒有人敢冒這個風險。隻有霍去病,膽大心細,結果證明,他的做法是有效的。

但霍去病也並非無懈可擊,曆史記載,由於出身宮廷,霍去病與那些老將比起來,對待士兵明顯不如。衛青出兵,從來都是與士兵同甘共苦,贏得了屬下的愛戴,李廣帶兵更是如此,愛兵如子就是這個道理,你和大家共艱難,大家對你如兄弟。上下一心,才能萬眾一心,才能大勝仗,這是千古不變的道理。

而霍去病每次出兵,自己吃的喝的帶一大堆,自己錦衣玉食,士兵經常忍饑挨餓,他吃剩的好東西寧願倒掉,也不與士兵分享,在人望方便遠遠不如衛青李廣。

除此以外還有一點有爭議,就是許多人認為霍去病的能力已經超過舅舅衛青,這是一種誤解,兩軍交戰靠霍去病這種偷襲奔襲的打法是無法完全解決問題的,最終的勝利還是雙方主力的硬碰硬,在這方麵霍去病從來沒有證明自己,而衛青的戰鬥勝利都是基於實打實的戰鬥。

用今天的觀點來看,霍去病是漢武帝大力支持的特種部隊,衛青屬於主力部隊,雙方的任務類別人才配置都有差別,單一化的對比是不客觀的。

當然,霍去病還十分年輕,如果後期他能有更多的曆練機會,也許會變得更加老練,到那時,接班衛青也就不再話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