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宛在大月氏的北方,在今天的費爾幹納盆地,已經出了國門,大宛人熱情接待了張騫,好吃好喝。當地最有名的是葡萄酒和名馬,而且張騫還學到了一招:用當地特產的苜蓿喂養馬匹,這樣的馬十分健壯。
大宛的國王對漢朝十分向往,想通過張騫和漢朝建立往來,張騫當場同意,但是他的主要目標依舊是大月氏,好在大宛國王通情達理,派人派翻譯,一路把張騫送到了大月氏。
曆時十年到達大月氏的張騫十分失望,因為此時的大月氏過的十分滋潤,有吃有喝有土地,對於當年國王被殺複仇一事早就淡忘了,現任國王獵驕靡就是當年被殺國王的太子,但是他覺得漢朝距離遙遠,真打起來誰也顧不上誰,犯不著為了漢朝得罪匈奴。
張騫見獵驕靡沒有雄心壯誌,也沒有辦法,畢竟自己孤家寡人一個,縱然說的天花亂墜別人也聽不進去,打仗終究是要靠實力,要想人家相信你,需要一個過程,不過見著麵總是有些作用,說不定將來哪天就可以用的上。
離開大月氏的張騫順便考察了大月氏以南的大夏國,也沒有什麼收獲,裏裏外外住了一年多,張騫準備回國。
回國又是個麻煩事,原路返回必然被匈奴抓住,別的路聽都沒有聽說過,好在張騫運氣不過,當地人告訴他一條新路,但是這條路十分難走,要通過大麵積的戈壁灘無人區,可以說是九死一生。張騫想來想去,還是覺得匈奴比較可怕,所以毅然決然的走了這條新路。
好在向導甘父一直跟著他,有一手好箭法,沒有吃的時候可以射個鳥什麼的打打牙祭,就這麼走啊走,眼看走到中國邊境。
麻煩事又來了。
遇到了羌人!
羌人是中國曆史上的一隻少數民族,當時和漢朝的關係不咋地,而且品質惡劣,經常扮演響馬,把過路人殺了謀財害命,張騫知難而退,故伎重演,打算從匈奴的地盤偷渡回去。
但不走運的是:張騫又被抓住了。
好在張騫之前十年攢了不少人品,匈奴沒有殺他,隻是把他扣為人質。張騫在匈奴一住又是一年多。
到了第二年,趕上匈奴內亂,軍臣單於死了,兒子伊稚斜殺了太子於單自立為王。張騫趁著匈奴內亂帶著胡人老婆跑回了漢朝。
元朔三年,張騫回到長安!
從他離開,到回來,曆時十三年!走的時候一百多人,回來的時候兩個人。
武帝對張騫的忠心十分感動,拜張騫為中大夫,號堂邑父。
十三年的旅程,雖然沒有說服大月氏,但是張騫已經超額完成任務,而且成為漢朝最牛叉的匈奴問題專家。
所以霍去病出征一定要帶著張騫,去哪找這樣一個技術複合型人才,有了張騫,絕對不會迷路,也絕對不用擔心像趙信那樣叛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