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七章:名臣時代(3)(2 / 2)

這就是一種典型的領導思維,在領導眼中,沒有遠近親疏,有的隻是能給自己賣命的人,能賣命縱然私德有問題也是好下屬,不能賣命縱然有才善良,也不值一提。

董仲舒無可奈何,隻能戰戰兢兢去了膠西國。

奇怪的是,劉端雖然是個禽獸不如的家夥,卻也知道董仲舒的大名,而且還對這位當世大儒十分仰慕,不但沒有毒死他,還對他客客氣氣,以上賓禮節招待他。

不能不說這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但也不奇怪,古今中外有許多人,縱然在一些人眼中十惡不赦,卻也會在一切人麵前變的仁慈善良,暴露出人性中稀少的那一部分。因為人本身就是一個矛盾體,善良邪惡都是外在的表現,沒有絕對的善,也沒有絕對的惡。

劉端表現的很客氣,董仲舒卻很清醒,在他看來,劉端不過是敬重自己的才學,這種敬重是基於兩者之間的距離,距離產生美,距離一旦沒有了,美也就會漸漸消失,所以不能呆的太久,因為人都會審美疲勞的。

所以沒過多久,雖然劉端沒有找董仲舒的麻煩,膠西國也沒有出現什麼大事,董仲舒還是主動以身體不好為理由辭職了。

一代大儒,就此退出診治舞台。

董仲舒的遭遇讓人不由想起文帝年間另一位才華橫溢的診治家賈誼,賈誼的天賦才學猶在董仲舒之上,且年少得誌,儼然是宰相之才,但官路卻十分坎坷,早期被一幫老家夥擠兌,後期又不受文帝重用,三十剛出頭就鬱鬱而終,成為西漢名臣中的一顆遺珠。

董仲舒和賈誼的類型很相似,有才華,有水平,有機會,卻都的不到重用,看似有各種原因,其實都反應了中國古代診治體製中深層次的原因:君主診治。

無論哪個人做皇帝,都希望自己的下屬忠心,有才,懂事,能幹,這四條對於明君昏君都適用,如果要去掉一條,大多數皇帝都會選擇:有才,如果要再去掉一條,那就是:能幹,而這兩條恰恰是董仲舒和賈誼的有點,這兩位不缺才華,不缺做事願望,缺乏的是在複雜的環境中為皇帝分憂的能力。

簡單點說:他們都是書生,國家需要書生,但是皇帝也需要一些幹髒活累活的人,需要這種人來滿足自己的陰暗麵,需要這些人來製衡那些滿口清流的家夥,如果朝廷上下都是賈誼董仲舒這種人,皇帝的日子就沒法過了。

皇帝是人,不是聖人,縱然是聖人也要吃飯拉屎玩女人的,皇帝也要過日子。

所以他們會被使用,但不會受重用。

當然,皇帝也不是沒有給他們機會,賈誼就被委任到長沙國做太傅,董仲舒先是在江都國,又是在膠西國,做的都是國相,可以說是不小的地方官,如果他們能夠在此過程中破繭成蝶,完成轉變,也許仕途就變得不一樣了,但是話說回來,如果那樣,他們就不是他們了。

這就是中國千百年來文人和診治家的區別。

有些人生來注定是仰望星空的,你可以鄙視他,但是我們需要這樣的人,他們的歸宿不在朝堂,而在山林,他們的貢獻不在一時,而在千百年。

董仲舒走了,公孫弘終於沒有對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