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蚡也知道汲黯的臭脾氣,皇帝都怎麼地不了他,自己也就忍了。
就因為有這層關係,劉徹斷定,汲黯一定會為竇嬰說話,隻要汲黯說話,他正好可以借此來打壓田蚡!
這就是鷸蚌相爭漁翁得利的帝王心術,就是讓你們再前台鬥啊都,而皇帝,永遠是那個躲在幕後的人。
汲黯雖然發了話,但在劉徹看來還不夠,還有一個人必須說話:內史鄭當時!
內史,是主管法令的官員,類似與今天的最高法院院長,涉及到官司,法官當然的站出來表態,雖說當時不流行依法治國,但是法律的概念還是深入人心的,在皇帝表態之前,法律就是最大的依賴。
但是鄭當時沒有汲黯凶猛,既不想得罪竇嬰,也不想得罪田蚡,明知道竇嬰說的有道理,但是自己說來說起又說田蚡也有道理,搞的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在說什麼。
一個法官,說話摸弄兩可,而且關鍵時刻,不敢給皇帝背鍋,搞的劉徹很不爽,把大家夥一頓罵,然後宣布:退朝
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很疑惑:到底誰贏了!
隻有田蚡知道,自己輸了,不但輸了,還輸的很慘!
從皇帝的層麵來看:皇帝沒有當場發話就是為了和稀泥,拖時間,先把灌夫關起來,拖久一點,等到哪天趕上個赦免什麼的,灌夫就會被放出來。
從大臣的層麵,滿朝文武沒有一個人肯為自己說話,這幫家夥平時有事往家裏送錢一個比一個積極,關鍵時刻一個都不敢站出來,一點階級感情都沒有,說來說去,隻不過是酒肉朋友,金錢朋友,如果哪天自己遇到事,估計這些家夥一個也不會幫自己說話!
想到這,田蚡感到十分淒涼!俗話說:曹操再壞都有三個朋友,難道我田蚡,比曹操還壞,雖然我不知道曹操是誰!
他找到韓安國,責問他為什麼不支持自己,在田蚡看來,韓安國是自己一手提拔起來的,別人都不支持我,你也應該支持我,為什麼和稀泥!
韓安國被田蚡問的沉默半天,最後才說道:丞相為什麼不自重!
不自重?這是什麼意思,田蚡覺得十分奇怪!
韓安國說道:丞相與魏其候都是國家的柱石大臣,兩人在朝堂上你爭我奪,像兩個小孩一樣,皇帝當然心裏不高興,如果丞相以退為進,主動提出辭職,皇帝必然挽留,那時候竇嬰自己就輸了!
田蚡仔細一想,覺得韓安國說的十分有道理,雖說在朝堂上表演的好時機已經過了,但是這一招依然有效!
許多人對曆史上記載的韓安國沉默很久不理解,在我看來,韓安國的沉默其實是在進行激烈的思想鬥爭,因為他知道,隻要他說出這個主意,一定會帶來十分嚴重的後果,說還是不說,這是個問題。
但是最終他還是說了,說了就意味著他選擇向田蚡妥協。這和他從小受到的教育是背道而馳的,這也是他猶豫的原因!
在權力麵前,禮義廉恥一文不值!讀書人韓安國的心中在滴血!
田蚡回到家,第一件事就是寫了一封遺書送給姐姐王太後,告訴她,由於弟弟被人欺負了,沒有臉見人,所以要自殺!
然後又給家裏其他人交代後事,什麼誰誰誰還欠了多少錢,記得跟他們要,誰誰誰家的地租到期了,記得去收,一切交代完畢,算算時間也差不多了,站起來大聲宣布:我要自殺了,你們誰都不要過來拉我!
這下可把家裏人嚇壞了!
大哥蓋候王信,二哥周陽候田勝一起進宮稟報王太後!
王太後平時很少幹預政務,上次幹預還是因為王恢的事情,後來也不了了之,但是這次聽說是自己弟弟的事情,不管是不行了,本來就對竇嬰不感冒,再聽說弟弟吃了竇嬰的虧要自殺,心裏那是一個氣啊!
竇嬰欺負我弟弟,那還不就是欺負我!我還在呢,家裏人就被人欺負,以後我不在了,我們王家人還活不活!
兒子劉徹來陪她吃飯,她也生氣不吃,對著兒子就一句話:你如果不給舅舅做主,以後就別認我這個媽。
別人的話可以不聽,老娘的話還是很有分量的,說來說去,在劉徹的心目中,為了一個灌夫得罪老娘不值得。
再說,打壓田蚡的目的已經達到,灌夫的死活已經不重要了,隻要保住竇嬰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