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到把柄,田蚡心裏陡然一緊,都怪當年酒喝多了嘚瑟,如今覆水難收,被人抓住。
原來田蚡做太尉的時候,有一次淮南王劉安進京述職,田蚡前往迎接,劉安當時很有名望,修仙問道,人品儒雅,田蚡早就有巴結的心思,雙方好吃好喝一頓,田蚡在酒桌上喝多了,拍劉安的馬屁,說道:主上還沒有太子(劉徹一直到二十九歲才生的太子劉據,當時還沒有兒子),大王是高祖的孫子,一旦皇帝有什麼事,皇位非大王莫屬了。
要說按照田蚡這種鬼靈精的性格,應該不會說這種話,而且劉安的年紀比劉徹大不少,劉徹自己兄弟一大堆,就是傳位也輪不到他,但是不知道是不是喝多了還是馬屁拍過了頭,他就是說了,不但說了還被人傳出去了,傳到了灌夫的耳朵裏。
按照現在的法律,口口相傳的東西沒有錄音沒有視頻是不能作為證據的,即使有人指控,來個死不認賬,順便還可以倒打一耙,但是在當時可不一樣,涉及到謀反等問題,隻要有口供就可以要人的命,所以曆朝曆代都有一條診治規朝廷大臣嚴禁結交外臣,就是擔心裏應外合圖謀不軌,即使沒有證據,牽扯到這件事情,以後皇帝大臣誰還敢信任你,不信任也就意味著你的仕途玩了。
仕途,是田蚡安身立命的本錢,所以他很怕!
這事就成了把柄,正是因為有這個把柄,灌夫壓根就沒有把田蚡當回事。你敢跟我鬥,我就去舉報你!
長痛不如短痛,田蚡決定拔出這個釘子,一了百了。
當然,要幹掉灌夫並不容易,一來要考慮竇嬰,二來灌夫本人就是功勳以後,對付這種人不但要有充足的理由,還要有致命的理由,抓住一點一棍子把他打死,不然牽扯越多問題越大,皇帝考慮比較全麵,搞不好就不了了。
元光三年,田蚡上奏劉徹:灌夫在老家橫行鄉裏,欺行霸市,很多人上訪舉報,請求嚴辦!
這個理由看起來很小,一個土豪劣紳,根本不用驚動皇帝,所以武帝很隨意的回複道:此時就交給丞相來辦!
田蚡等的就是這個機會.
要知道在古代,丞相是百官之首,對大臣都有生殺予奪的大權,當年鄧通得罪了丞相申屠嘉,申屠嘉二話不說,把鄧通喊過來一頓暴打,要不是文帝說情,鄧通就的被活活打死,鄧通的地位是灌夫不能比的。
田蚡用一個小問題上奏,就是要先把灌夫圈在自己手裏,要殺要剮那就的看自己想怎麼著了。
劉徹沒有看明白這其中的故事,竇嬰看明白了,畢竟是丞相出身,對這其中的道道一清二楚,灌夫剛一被抓竇嬰就開始行動,找了一堆人來疏通關係。
田蚡要的就是這個效果,通過抓灌夫讓竇嬰一脈的外戚勢力徹底臣服,目的已經達到,灌夫也被教育了,見好就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