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飛將軍
隴西太守李廣,這個人漢武帝認識,雖說年齡不小了,但打起仗來,絕對是個狠角色!
李廣,隴西成紀人(今天的甘肅天水),出自大名鼎鼎的隴西李氏,也是秦朝名將李信的子孫,隴西李氏在中國曆史上的地位不必多說,隋唐時期中原地區五姓七望大家族,排名第一的就是隴西李氏。就李廣的出身,說是將門出身絕對名副其實,那一手百步穿楊的箭法就是李家祖傳的手藝。
文帝十四年(公元前166年),李廣第一次從軍就參加了抗擊匈奴的戰役,因為家傳手藝十分厲害,第一次上陣就射死不少人,大放異彩,被任命為漢中郎,並得到了漢文帝的接見。漢中郎在西漢是個介於校尉和將軍之間的官職,工資有兩千石,算是個中等偏上的大官。據說文帝看到小夥子十分神勇,不禁感慨:你要是早生幾十年跟著高祖混,混個萬戶侯不在話下。
也許就是因為文帝這麼一誇,也許是萬戶侯的魅力太大,從此以後,李廣就把萬戶侯作為自己的人生目標,戎馬幾十年都在為了這個目標而努力。
景帝即位以後,李廣被任命為隴西都尉,騎郎將!都尉就相當於隴西郡軍隊一把手,全權負責當地的軍事問題,隴西處於抗擊匈奴的一線位置,都尉的職責重大,也可以看出朝廷對於李廣的才能是十分認可的。
七王之亂的時候,李廣作為軍中少壯派的代表人物,被調集從軍平叛,跟著周亞夫在昌邑把吳楚聯軍打的哭爹喊娘,立了大功,但是李廣當時還是太嫩,缺乏診治覺悟,犯了一個自己看來無所謂,別人看來十分危險的大錯誤:他接受了梁王劉武的大將軍印!
劉武有什麼資格封將軍,並刻印,即使有這個權利,那也是在梁國以內的權力,李廣是朝廷的將軍,怎麼能接受梁國的封賞,這事要是別人幹的,說不定就以謀反罪論處了,劉啟看老娘的麵子不追究。
弟弟可以不追究,別人就不一樣了,所以李廣雖然立了大功,封侯綽綽有餘,但是就因為這個事情,啥也沒有撈著,還惹一身騷,被調到上穀出任太守。
從這個事情可以看出,李廣這個人,是個猛將不假,但是對於這些人情往來,診治鬥爭是個地地道道的外行,完全是個診治生瓜蛋子,用一句官場上的話說:診治不成熟。也正是這個致命的缺點,注定了他一生的悲劇,並一直延續到他的孫子李陵!
上穀,就是今天的張家口宣化區,屬於抗擊匈奴最前線,雖然雙方沒有大打出手,但是小打不斷,隔三差五不是你來偷襲我一下,就是我去踢你兩腳,和今天的巴勒斯坦以色列邊境地區有些類似,想過安穩日子,門都沒有。
李廣無所謂,軍人以服從命令為天職,再說當時還年輕,對打仗立功十分狂熱,不打仗怎麼封萬戶侯,不打仗怎麼凸顯軍人的價值。所以上穀這種可以出成績的地方很合他的口味,有時候不等匈奴過來打,自己就帶人殺出去了。
李廣可以無所謂,但是別人看不下去了,覺得這小子好好培養,將來是國家柱石,如果在這種小地方一不小心陣亡了,那就是國家社稷的損失,往,這是愛才,往大了說,這叫做為國愛才,當時的典屬國公孫昆邪哭著求景帝劉啟,不要讓李廣白白送死,好刀要用在刀刃上。
有人保舉,劉啟也不是糊塗人,李廣雖然有錯誤,但並非原則性的大錯誤,屬於人民內部矛盾,與劉武這種想做皇帝的問題要區分對待,該懲罰也懲罰了,該用還是要用。於是借此機會把李廣調到上郡做太守,比起上穀,稍微安全一點。此後,李廣在嶺西,雁門,代郡,雲中幾個地方輪流做太守,立下不少戰功。
這個地方順便要說一下,典屬國是漢朝管理諸侯國的官員,公孫昆邪這個人名氣不是很大,但是他生的兒子卻大大有名,他就是武帝年間立下赫赫戰功的大將軍—公孫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