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新人新氣象(1)
公元前141年,劉彘正式登基,在此之前,劉啟把他的名字正式改為劉徹,據說是因為劉徹天賦過人,過目不忘,“聖徹過人”,所以就改名為劉徹!
這個改名十分成功,不然一個皇帝叫做豬實在不雅,放在今天多半網絡上出現什麼“中國唯一一個叫豬的皇帝”等等標題黨,名字這麼一改,頓時高大上起來!
雖然做了皇帝,但是劉徹依舊是一個十六歲的小孩,第二發育期剛剛完成,說不定還在變聲,就一下子成為地球上最大帝國的一把手,責任很重大。
但是這位十分愛玩的皇帝卻絲毫沒有感覺到壓力,因為他等這一天已經很久了,早就做好了思想準備並製定了工作計劃。
他要改革!
新皇新氣象,名不正則言不順,改,改什麼?
年號!
年號是個很有意思的東西,中國古代沒有公元的說法,也沒有阿拉伯數字,怎麼記錄年份呢,就是用皇帝的年號,比如說康熙四十八年,萬曆十五年等等。
嚴格的說,不能說之前沒有年號,隻是比較簡單,比如文帝景帝時期有:前元、中元、後元的說法,改元意味著從頭開始計算,前元一年,中元一年等等,劉徹早就對這種算法看不順眼,人有名字,時間也的有名字,我上台了就的按照我的來,改元!
中國曆史上第一個正經八百的年號誕生了:建元!
當然了,剛一接班不能叫做建元,應為這一年有一部分是屬於老爹劉啟的,改元最快也得是明年的事情,所以一般而言,新的年號就的從即位的第二年開始。
改年號隻是第一步,或者說是一種姿態,新人新氣象,你們看,年號我都改了,其他的事情自然是順理成章的。
還要繼續改革!
改什麼,還沒有想好,但是沒有關係,一個人想不好,大家幫我來想,反正我是一定要改的。於是劉徹發布了詔書,歡迎大家推薦各種人才,如果被重用,推薦人有重獎!
重金之下,必有勇夫,何況舉薦別人是個一本萬利的事情,舉薦的不好,皇帝不用就是,舉薦的好,皇帝重賞,被舉薦的人也會感謝。於是大家紛紛響應,連各地的封國也響應號召,推薦本地有用的人才。
其中有三個人,後世成為了不起的人物。
廣川國舉薦的董仲舒,淄川國舉薦的公孫弘,會稽郡舉薦的嚴助!
尤其是董仲舒,在劉徹主持的麵試中,觀點新穎,答題出色,十分和劉徹的胃口,為此劉徹專門多問了很多問題,董仲舒也沒有藏私,來見皇帝自然早有準備,像寫畢業論文一樣,洋洋灑灑,一字一句,讓文帝大開眼界。
董仲舒的觀點主要有三部分:尊崇孔子,罷黜百家,設立太學!
這三點被後世稱為“天人三策”,聽起來很玄乎,即便連董仲舒自己可能都沒有想到,他這篇麵試論文影響了後世整整兩千年,成為曆朝曆代統治者信奉不二的圭臬。
因為這三點很重要,我們要好好說到說到。
第一點:尊崇孔子,孔子在中華文化中的地位無需多言,光看名字就知道:“孔聖人”,雖說中國古代有各種聖人,比如武聖關羽,詩聖杜甫等等,但是這些都是都算不上嚴格意義上的聖人,按照儒教的說法,第一位聖人是太昊帝宓羲氏,也就是伏羲大神,屬於神話中人,後來的堯舜都是聖人,但是孔子是最後一位聖人,孔子以後再有才,也算不上了,即使是孟子這樣的大學問家,也隻能稱之為:亞聖,亞,小於的意思。
不但他是聖人,他的後人也跟著沾光,叫做“衍聖公”,什麼意思,就是承襲聖人衣缽的人。
“天不生仲尼,萬古之如長夜”,孔子就是中華文化的象征,當然應該尊崇,但是要知道,在漢武帝之前,孔子的地位卻沒有這麼高,衍聖公的原型並非孔子死後就有,第一個冊封孔子後裔的就是劉徹的太爺爺劉邦,封孔子第八世孫子孔滕為奉祀君,也就是衍聖公的原型。封是封了,但是孔子的地位還沒有達到登峰造極的程度,文帝景帝都信奉黃老無為之學,在他們心目中,老子的地位是要高於孔子的。
而董仲舒卻把這個思想明確下來,以後要尊崇孔子,什麼意思,就是孔子把孔子的思想立為這個國家的指導思想,而指導思想必須是一元的,思想太多聽誰的呢,為了避免大家聽亂了,就要走第二步:罷黜百家!
這個說法是不是很眼熟,罷黜百家,焚書坑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