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七章:太子劫(1 / 2)

第四十七章:太子劫

袁盎和太學博士這麼一解釋,劉啟恍然大悟,老娘啊老娘,你明知道我語文不好,用這種深奧的文言文典故給我下套,這不擺明是坑我嗎!

想反悔?在講究孝道的漢朝,跟老娘說話不算話簡直就是犯罪了,反悔是不行的。

自己出爾反爾當然不行,要是別人幫你反悔,是不是就可以另當別論!

上次反悔是靠人家竇嬰,現在竇嬰回家種地了,誰能幫我。

關鍵時刻:袁盎挺身而出。

列位看官看古裝片的時候經常為皇帝的昏庸感到氣憤,明知道那個人是個不學無術,隻會拍馬屁的奸臣,為什麼皇帝就是不殺他。

殺有殺的理由,不殺有不殺的理由,皇帝需要忠臣,忠臣能夠指出皇帝的缺點,能夠設身處地的為民著想,沒有忠臣,國家無法有效治理,皇帝無法有效管理,百姓就要遭殃,社稷就有危險。

但是皇帝同樣需要奸臣,對國家是奸臣,對皇帝不一定是奸臣。皇帝不是聖人,也有七情六欲,也有力不從心的時候,有需求就有市場,所以皇帝有時候也需要“奸”。

奸臣並非一味拍馬屁,那是最低級的一種奸,高級一點的奸臣不但會拍馬屁,還能急皇帝所及,想皇帝所想,把皇帝想做不能做,想做不敢做的事情提前做好,關鍵時刻還能給皇帝背黑鍋,這才是奸臣的高級境界。

所以說:做奸臣,也是一件很有技術含量的事情,不是你想奸就能奸的!需要天賦,技術,積累,君不見:許多奸臣都是有多年官場經驗的老家夥!

投機大師再次找到用武之地,自告奮勇,出馬搞定太後。

既然你給皇帝下套,我也給你下套,我雖然語文學的比如人家晁錯,但是比你一個隻讀過幾本書的瞎眼老太太,還是不在話下。

袁盎非常冷靜的給竇太後講了一個宋宣公的故事:宋宣公是春秋時期宋國的國君,這位國君人品十分牛叉,自己有兒子與夷,非要傳位給弟弟公子和,因為他認定公子和是做大王的好人選,比他兒子更合適,公子和推脫了一番,也就順水推舟答應了。過了九年,公子和病重,力排眾議,把王位還給了哥哥的兒子與夷,讓自己的兒子馮到鄭國去,避開權力鬥爭。

這是哥哥讓位給弟弟的經典案例,兄弟二人你讓我,我還給你兒子,的確是非常有愛,但是:與夷即位以後因為擔心馮篡位,就想幹掉馮以絕後患,於是聯合衛國一起攻打鄭國,打著打著打出癮來了,造成國家內亂,十年打了十一次仗,最終被大臣華督殺死,並迎回了馮做大王。

《公羊傳》認為:宋之禍,宣公為之也。

這個故事用在這裏非常的合適,簡直就是量身定做的,因為在此之前,竇太後曾經承諾,梁王以後,皇位還是由劉啟的兒子繼承。

袁盎這個故事竟然把竇太後給噎住了,老太太有心反駁,卻沒有找到合適的理由,一時竟然無話可說。

劉啟抓住機會,立王美人為皇後,劉彘為太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