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四章:七王之亂(2 / 2)

得到天下大家一起分,以後一家一塊地,過的逍遙自在,不納稅不納糧,何樂而不為。

他派大臣應高先聯係了膠西王,膠西王有些猶豫,按照輩分,膠西王的問劉濞叫叔叔,為了第一炮打響,劉叔叔不顧年紀大了腿腳不好,親自出麵忽悠侄子,曉以利害,馬到成功。

有了第一個,就有第二個,楚王劉戊本來就是造反積極分子,這小子喝酒喝的乏味,對新生活充滿渴望,等不及別人來聯係他,主動上門聯係劉濞,手下人勸都勸不住,他的叔叔劉富聽說侄子打算造反,請自來勸他不要衝動,被劉戊一頓臭罵,指著鼻子說道:你要是不願意和我一起造反,我就先殺你。劉富嚇得當天晚上帶著劉戊奶奶逃到長安去了。

緊接著,趙王劉遂,濟南王劉辟光、淄川王劉賢、膠東王劉雄渠紛紛起兵相應。

當時大漢朝共有二十二個封王,代國梁國是劉啟的兄弟,河間、臨江、汝南、廣川、長沙、淮陽六個王是劉啟的兒子封地,這八個王是明顯的保皇派,絕對不會造反。

除此以外,淮南王劉安、衡山王劉勃、廬江王劉賜哥仨是劉長的兒子,劉長當年因為造反死在充軍路上,文帝劉恒念舊,給劉長三個兒子都封了王,但是殺父之仇不共戴天,屬於潛在造反派,為了擴大造反統一戰線,劉濞親自去信拉攏。

老大劉安十分心動,想加入造反行列為父報仇,正在籌劃的時候,被國相把兵權騙去,無法造反,隻能放棄,劉勃大義滅親,堅決維護中央權威,不願意造反,劉賜屬於騎牆派,既不答應也不拒絕,保持觀望狀態,見機行事。而長沙王吳芮因為後人犯事已經被取消了繼承權,幾個後人不爭氣,沒有能力相應造反。

除此以外,齊王劉將閭造反造一半,忽然神經錯亂,棄暗投明,主動退出,搞的大家十分尷尬,隻有濟北王劉誌,雖然地理位置和幾家反王都比較近,被迫參加,但是堅決不派兵。

這樣統計下來,一共有七家諸侯王正式參加這次造反運動,漢景帝三年正月正式開工,史稱七王之亂!

劉濞在吳國境內發出征兵令,以自己十四歲的小兒子為下限,自己六十二歲為上限,把全國從初中生到離退休人員全部征掉起來,加上從閩越借來的一部分兵力,號稱三十萬。

劉濞還為叛軍起了一個響亮的口號:誅晁錯,清君側

皇帝沒有錯,錯在晁錯,我反晁錯不反朝廷。

口號聽起來正義不少!

作為造反發起人和領頭人,劉濞在軍事上非常有經驗,他首先率軍渡過淮河,與楚兵彙合,然後一起渡過淮水,向西進攻,作為最有實力的兩路軍隊,自然承擔了打主力的重任。而地處北方的幾個諸侯王,趙國聯合匈奴也向西進攻,但是能力有限,主要任務就是騷然一下,而膠西膠東等幾個國家決定先把連續反水的齊王幹掉,所以集中兵力攻打臨淄。

由於分工合理,又占有先發優勢,造反在開始階段進展非常順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