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曹參的智慧(2 / 2)

第三是個正治問題,他們倆有許多次和好的機會,但是卻不約而同的選擇放棄,因為太了解劉邦了,如果排名第一第二的兩個人關係很鐵,老大就會懷疑他們,所以幹脆來個老死不相往來,省去了一切麻煩。

於公於私,這兩人的關係好不了!

新官上任三把火,新任曹丞相上台以後,立刻點燃了這三把火:

第一:以前蕭丞相怎麼做的還是怎麼做;

第二:各地選拔人才的時候性格內向少說話幹活實在的優先錄取,性格苛刻愛來事的一律不用。

第三:喝酒。

不是每天喝,是頓頓喝,喝多了就不上班在家睡覺,睡醒了接著喝!

有人上門拜見丞相,喝酒,想談工作,先喝酒,喝酒期間一律不準談工作,喝完再談,還沒等喝完,就喝醉了。

喝醉了,更不談工作!

不但自己喝,還帶著自己部門工作人員以及家丁一起喝,大家稱兄道弟,醉生夢死!

被老娘殘忍教育搞成神經衰弱的劉盈,本指望曹參能改變一下朝堂被呂家控製的局麵,結果一連幾個月見不到人,據太監彙報,曹參天天不是喝酒就是睡覺,從來不上班。

朕讓你做丞相,你不來上班,擺明就是不給我麵子。

曹參的兒子曹窋是中大夫,跟劉盈走的比較近,劉盈就囑咐曹窋回家問問他爹,天天喝酒不上班是什麼意思。

曹參這天在家喝的好好的,被下班回來的兒子給懟了一頓,酒杯一摔,二話不說,操起家夥就打,邊打還邊罵:你小子好好上班,其他的事情輪不到你說話。

劉盈聽說曹窋被他爹給揍了非常不高興,把曹參喊來,告訴他曹窋的話是朕讓問的,不知道相國是什麼意思。

曹參酒立馬醒了,趕緊給皇上賠不是,然後十分誠懇的說道:陛下覺得才能比高皇帝如何?

劉盈實事求是的答到:不如。

曹參又問:陛下覺得我的才能比蕭丞相如何?

劉盈再次實事求是的答到:不如。

曹參等的就是這句話:既然如此,先帝和蕭丞相已經製定了法律條例,我們按部就班,恪盡職守不就可以了嗎?

劉盈無話可說。

曹參做了三年的丞相,就是這麼醉生夢死。

從此以後有了個成語:蕭規曹隨。

在我看來,這件事情背後大有文章。

曹參是個非常聰明的人,我甚至認為在西漢初年的大臣中,以他最聰明,大家可以看到,蕭何作為丞相,對上對下都是有爭議的,對下,許多人不服氣他,對他排名第一憤憤不平,對上,蕭何三番五次的作踐自己,劉邦五次三番的試探他,還找個借口把他關了一段時間,就是想故意打壓他。

而曹參,這個人自從封侯以後猶如消失了一般,在連續幾年的權力鬥爭中置身事外,即使在奪嫡的關鍵時刻,也沒有聽到曹參發聲站隊,仿佛遠離了權力中心,但是蕭何一死,立馬接過丞相大權,成為名副其實的百官之首。

這樣的人,怎麼能是一個醉生夢死自甘墮落的人。

在我看來,有兩個原因促成了這樣的結果:

第一是在齊國工作期間的經曆造成了,曹參從部隊轉入地方工作,對於發展經濟等問題一竅不通,齊國一個叫做蓋公的人給他出了一個主意:清靜無為。

清靜無為可以看做是黃老之學比較經典的做法,簡單點說就是不折騰,用經濟學的說法就是管住正府這隻看得見的手,讓市場這隻看不見的手發揮作用,在戰亂過後,百業凋敝的西漢初年,起到了休養生息的作用,為齊國經濟發展奠定了基礎。

當了相國以後,曹參把這種治國理念推廣到了全國,說大一點就是無為而治,保持政策的連續性與穩定性,讓全國的百姓都來自我調整,修養聲息。從後來繁榮一時的文景之治來看,這一政策是有效且成功的。

第二點,曹參這樣做,有明顯自保的含義。無為而治並非什麼都不做,政策的執行監督依然是有許多工作需要去完成,但是當時的權力主要集中在呂後手中,過多的動作容易觸及呂後的權力,而其他劉氏子弟包括皇帝劉盈,王公大臣,對於呂後的做法非常不滿,雙方隨時有開戰的可能性,為了在權力鬥爭中自保,曹參采取了一種裝糊塗的做法,天天喝酒,一個醉鬼能有什麼威脅,誰找我我都是喝酒,把自己打扮成安樂公劉禪一般的人物,置身事外,古人說:大隱隱於朝,也不過如此了。

這就是曹參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