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二世時期,天下大亂,南粵和朝廷失去了聯係,任囂想自立,無奈年紀大了,身體不好,事還沒有辦成就去世了,走之前把這件事情委托給下屬龍川令趙佗。
趙佗是個非常有野心的人,上台以後把與中原地區鏈接的通道派兵把守,再把不聽話的官員統統幹掉,自立為南粵武王。
漢朝成立的消息趙佗也知道,但是他大王當久了,開始傲慢起來,不願意納貢稱臣,劉邦對於南粵的事情不了解,年紀大了也不想對那麼遠的地方用兵,想來想去,決定派個人去勸勸,能用嘴巴解決最好!
西漢初年三大名嘴之陸賈登上了曆史舞台。
陸賈,楚國人,專長是口才好,一張嘴說的天花亂墜,經常作為大使出使各國,為劉邦評定天下立下了一定的功勞,漢朝建立以後,積極勸諫劉邦棄武從文,下馬治國,提出了行仁義、法先聖,禮法結合、無為而治的治國思想,得到了劉邦的賞識。
趙佗聽說漢國大使來了,既不出來迎接,也不起身相迎,穿的隨隨便便,像見下人一樣有一句每一句的和陸賈聊了幾句。
陸賈是個談判高手,非常善於察言觀色,經過幾個回合的交鋒,知道這人吃硬不吃軟,的給他先來點硬的,他非常嚴肅的告訴趙佗:秦國那麼強大,也被漢國給滅了,如果南粵國不聽話,漢國隻要派個偏將,帶個十萬人,幾天就能把南粵國占領。
趙佗被陸賈忽悠的有些害怕,態度恭敬起來,但是他還是不甘心就這麼屈服,於是問道:我比蕭何曹參韓信怎麼樣?
陸賈說道:你比他們稍微強點。
趙佗得寸進尺,又問道:我比當今皇上怎麼樣?
陸賈心想,要是說他才能趕不上,他肯定不服氣,這種事情也不好比較,但是說他勢力不行,他必然說不出話來,打定主意後,陸賈說道:中國地方萬裏,土地肥沃,人口千萬,豈是你小小南粵國可以比的,比起漢國,你頂多是個小小的郡守罷了,怎麼能和當今天子相比較呢!
這番話說的有理有據,非常霸氣,趙佗心服口服,雙方不打不成交,陸賈按照劉邦的部署,拜趙佗為粵王,稱臣立約,趙佗進貢了許多奇珍異寶,還另外送給陸賈很多禮物。
趙佗圓滿完成外交任務,回到長安彙報了工作,劉邦十分高興,拜陸賈為太中大夫。
搞定了南粵,劉邦的心事又少了一件,但是事情越少,太子這件事情就越嚴重,以前還有這樣那樣的借口拖一拖,現在事情都解決了,再拖也沒有理由了。
戚姬就像一隻蒼蠅一樣天天在耳邊說來說去,劉邦煩透了,幹脆抱病不上朝了。
一連好幾天,大臣們見不到劉邦,私下裏開始嘀咕,皇上是不是出事了,但是沒有皇上的旨意,誰也不敢進宮,搞的大家十分著急,又不知道怎麼辦。
樊噲主動占了出來,作為皇帝的連襟,發小,救命恩人,太子黨的重要成員,他唯恐劉邦出了什麼變故,帶頭直接闖進宮裏,其他人跟著他闖了進去,看到劉邦正躺在一個太監身上睜著眼睛發呆。
樊噲看到劉邦英雄一世,老了竟然為了兒女情長憂鬱無助,十分傷感,他旁敲側擊,以秦二世做比喻,勸說劉邦要振作,說的劉邦哈哈大笑。
心病還須心藥醫,為了保住兒子的位子,呂後煞費苦心,朝廷的大臣們能找關係的都找遍了,效果十分有限,想來想去,隻有一個人沒有找,這個人計謀多,地位高,有他出麵一定事半功倍。
張良!
這位大哥自從建國以後十分低調,低調到大家都快把他忘記了,據說他多次向劉邦請求辭職,要跟隨神仙師傅雲遊天下,都被劉邦駁回,後來幹脆不上朝,天天在家窩著,外人一概不見,也不知道在幹什麼。
呂後派自己的哥哥呂釋之找到了張良,別人可以不見,國舅爺的麵子還是要給的,呂國舅開門見山,希望張良可以出山勸諫皇帝,保住太子的位子。
張良非常了解劉邦和呂後,不願意卷入家庭矛盾,加上身體確實不好,所以極力推脫,但是國舅早就有所準備,無論你怎麼推,今天你要是不給個合理的回複,就是不走。
張良思慮再三,給呂後推薦了四個人,這四個人在當時名氣很大,可以劃入世外高人的行列,號稱商山四皓,據說個個有安邦治國的大能耐,不過非常高傲,一般人見不到他們。
張良告訴他們:隻要請出商山四皓,太子可以安枕無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