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八章:生死疲勞(2)(1 / 2)

第三十八章:生死疲勞(2)

公元前203年六月,項羽像一隻憤怒的小鳥,終於打下了滎陽,活捉了守城的周苛,樅公。百聞不如一見,這兩位大哥多次和項羽對峙,雖然搞的項羽焦頭爛額,但也贏的了項羽的尊重,尤其是周苛,項羽非常喜歡,專門派人勸降。

周苛原來是泗水的小官吏,劉邦起義以後就跟著劉邦混,作為老戰友,老搭檔,自然不願意投奔項羽,而且周苛是個急性子,不但不願意投降,還對項羽破口大罵。

以項羽這火爆脾氣,下場可想而知:煮殺!

一起守城的樅公一起被殺,韓王信投降。

攻占滎陽以後,項羽再接再厲,攻克了成皋。

駐守成皋的超跑哥一看形勢不妙,馬上發大招,跑。有老司機灌嬰,別的咱不行,逃跑絕對是一流了,不管是項羽還是誰,能追上我的還沒有生出來。

逃是逃出來了,下一步去哪是個問題,上次逃出來,回關中搬救兵,這才相隔沒多久,再回關中有些不好意思,招兵不是割韭菜,就算是割韭菜,也需要時間。

在困局麵前,劉邦再一次展示了無與倫比的想象力和創造力。

劉邦一路向北,渡過黃河,在修武的驛站住了一晚上,第二天天沒亮,劉邦帶著灌嬰單槍匹馬,衝進了韓信的大營。奪下了韓信的兵符印信,快速更換指揮官,短短幾個小時,就把兵權奪了過來。

印信這個東西要多說一下,古代帶兵打仗,兵不識官是常有的事情,畢竟那時候沒有電視,沒有報紙,人有多,大多數人沒有機會接觸領導,為了避免因為這些不利因素,中國人創造性的發明了兵符印信這個玩意。

兵符,用銅,玉或者木頭,石頭做成,一般做成老虎形狀,所以又經常被稱為虎符。一地一符,絕不可能用一個兵符同時調動兩個地方的軍隊。你可以不認得領導,但你要認識兵符,認符不任人。

戰國時期,信陵君為了營救趙國,費盡周折,托關係偷了魏王的虎符,才奪了晉鄙的軍隊,可見兵符真的很重要。

韓信和張耳正在睡覺,搞定燕國和趙國以後,為了配合正麵戰場作戰,韓信張耳一方麵鞏固根據地,一方麵不停派兵騷擾項羽,同時積極做好東進的準備,一切有條不紊,過的優哉遊哉。

這天天剛亮,衛兵報告,漢王使者來了,使者就是欽差大臣,見使者如見漢王,沒等兩位大人衣服穿好,使者已經衝進來了,一把奪走兵符,然後命令手下馬上改編軍隊,自己洋洋自得坐上太師椅,冷冷的看著還裸著的韓信張耳。

兩位大人這才看清楚,漢王使者就是漢王,趕緊係上褲腰帶跪下磕頭,劉邦剛剛搶劫完成,沒有半點不好意思,當即發號施令:任命張耳為招兵總司令,在趙國收集兵員,任命韓信為相國,集結部隊準備攻打齊國。

其他人全部被劉邦整編,作為預備役,調動到鞏縣,抵禦追殺過來的楚軍。

好聽點說:這叫藝高人膽大,不好聽就是手快心黑,韓信手握重兵,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如果裝裝糊塗,幾個衛兵就能把劉邦幹掉,所以劉邦完全不按照套路出牌,來個先斬後奏,反正我是領導,別說要你的兵,就是要你的命也是理直氣壯的。

韓信第一次創業被劉邦打劫,第二次創業剛有點成績,又被劉邦打劫,幸好韓信有鑽褲襠的經驗,比較能忍,鑽一次是鑽,鑽兩次也是鑽,鑽著鑽著就習慣了。

劉邦奪取了韓信的軍隊以後,駐紮在修武,經過滎陽成皋之敗,劉邦意識到項羽的軍隊戰鬥力依然很強,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在郎中鄭忠的建議下,劉邦繼續貫徹十六字作戰方針,利用地形優勢,堅壁清野,不與楚軍正麵決戰。

他派出將軍劉賈,發小盧綰率軍渡過黃河,配合釘子戶彭越,開始轟轟烈烈的敵後戰爭。

在項羽眼裏,敵後戰爭是一件很挫的事情,有本事就真刀真槍痛痛快快的跟老子幹一場,輸了我也服氣,天天派幾個嘍囉來放火,偷襲,搶糧食,算什麼英雄好漢。說是這麼說,問題還的解決。自從趙國被韓信占領以後,黃河成為楚漢雙方的一道鴻溝。有了黃河,彭越有恃無恐,打的過就打,打不過就過河躲起來,恨的項羽咬牙切齒,偏偏自己手下人才缺乏,一對一沒有人對付的了彭越,隻能再一次親自出馬,希望可以一勞永逸,解決彭越。

臨行之前,項羽交代大司馬曹咎:謹慎守城,如果漢軍來挑戰,不要應戰,隻需要十五天我就能搞定彭越,你要堅持住。

曹咎當年救過項梁的命,對項家絕對忠誠,項羽這點很放心,唯獨不放心的是:曹咎是個炮筒子,脾氣火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