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章:英布的忠誠(1 / 2)

劉超跑一路虐娃,一路發飆,終於抵達夏邑,投入了小舅子呂澤的懷抱,胸口大石頭落地,劉邦長歎一聲:命算是保住了。

他跑了,老婆老爸一個也沒有跑出來,被項羽統統抓起來關進大牢,成為人質。有人報告了劉邦,劉邦眼含熱淚說道:為了天下百姓的幸福,我劉邦舍小家為大家,楚國那麼多老百姓等著我去解放,怎麼能為了自己家的利益放棄大家的利益呢。

說是這麼說,劉邦心裏非常鬱悶,忽悠了可以忽悠的一切力量,眼看勝利在望,就這樣不明不白的被人抄了老窩,命差點搭上,那些之前跟隨自己的家夥,司馬欣,董翳,魏王豹,紛紛反水,最可惡的是陳餘,這家夥不知道從哪聽說張耳沒有死,非說我騙他,第一時間拉著趙王歇反水,我是騙他了,但也沒有害他啊,在彭城,珠寶美人任他挑,這小子也沒有客氣,有幾個我很中意的美女就被他挑去了。總之,這幫牆頭草是出工不出力,搶劫在前,打仗在後,實在是靠不住啊。

這場戰役讓劉邦明白一個道理:用軍閥來打敗軍閥是不現實的,要想的天下,隻能依靠自己。

後世的孫中山用更多的失敗再次驗證了這個道理。

巨星抱團是難以奪冠的。

為了總結失敗教訓,提振精神,激發內部潛力,劉邦在夏邑召開了彭城戰役總結會,會上,劉邦告訴群臣,誰能幫助他打敗項羽,他就把函穀關以東獎勵給誰。

這個餅畫的夠大,卻是一個赤裸裸的謊話,函穀關以東本來就不是你的,你拿什麼賞,如果別人奪下函穀關以東,為什麼要接受你的封賞。

當然,作為內部會議,沒有人敢當麵和公司老大抬杠的,大家都明白,這次失敗對領導打擊很大,組織內部所有人都盡力了還是打不贏項羽,隻能從外援方麵想辦法,不然這麼下去,此消彼長,隻有坐以待斃了。

作為劉邦賬下第一謀士,張良的眼光最為敏銳,他告訴劉邦,隻要搞定三個人,就能打贏項羽。

第一個是英布,作為項羽賬下的猛將,武功高強,實力雄厚,是項羽手下諸王中實力最強的一派,目前來看他和項羽之間有矛盾,有擁兵自重的嫌疑,如果能夠策反他,相當於砍掉項羽的一條胳膊,英布是勞改犯出身,做過流寇,這種人見利忘義,天生有反骨,可以作為策反重點對象。

第二個是彭越,此人盜賊出身,武功高強, 無門無派,有實力無組織,如果給他足夠的兵力,他能發揮更大的作用。他之所以無人認領,是因為他自己在待價而沽,挑老板。目前漢王實力人氣占優,他與漢王是老相識,可以重點拉攏。

第三是韓信,攻占漢中以後,韓信沒有得到進一步的重用,彭城之戰暴露出漢軍的許多問題,其中之一就是缺乏優秀的指揮官,而韓信的實力有目共睹,如果委以重任,說不定可以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

得此三人,可以安天下。

韓信彭越都是存量資源,直接啟動就可以使用,關鍵是英布。

作為項梁起家的元老之一,英布被項羽封為九江王,九江位於長江咽喉要地,交通便利,空氣質量好,距離六安老家嶽父封地都很近,是個養老的好地方,項羽對英布是非常照顧的,但是從這以後,英布與項羽的關係變得若即若離起來,項羽攻打齊國的時候,曾經命令英布親自出兵相助,英布托病自己不去,讓部下象征性的帶了幾千人湊熱鬧,漢軍攻破彭城的時候,英布又以生病為借口不派兵援助。

一而再的磨洋工,項羽非常生氣,多次派使者召見英布,要求他到彭城述職,他更是不來,種種跡象表明,雙方的隔閡越來越深,策反的可能性越來越大。

張良的情報收集工作非常到位,早就注意到這個問題,所以才給劉邦獻上拉攏分化的政策,計劃沒有問題,關鍵是:誰去策反。

開完會問了半天都沒有人主動站出來為大王分憂,劉邦很惱火,平時一個個吹大氣,什麼能耐都有,到了辦事的時候和那些牆頭草一樣,都不願意出麵,難道要本大王親自去嗎。

越想越生氣,生氣就罵,從夏邑去虞地的路上又把隨從罵了一頓。罵的正起勁,忽然一位下屬走上前問道:不知道大王因為什麼生氣?

劉邦看都沒有看,說道:誰能代我出使九江國,策反英布,隻要能拖住項羽幾個月,我就能得到整個天下。

這位隨從聽完以後,非常認真的說道:大王,我願意去。

還是那句老話,這是一個英雄輩出的年代,是金子總會發光,機會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的。隻要你有才,你要你夠大膽,沒有懷才不遇,與年齡,性別,職位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