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是韓信仔細地打量了他一番,低下身去,趴在地上,從他的胯下爬了過去。
如果用一個字來概括韓信的前半生,隻能是:裝,在百姓麵前裝貴族,在恩人麵前裝大爺,在無賴麵前裝孫子。
比起天天自比大雁的陳勝,韓信就是爛泥扶不上牆,狗肉上不了酒席。如果這樣的人能富貴,鹹魚都能翻身!
天下大亂以後,韓信放棄了釣魚發財致富的夢想,投奔了項梁,混到項梁戰死也沒有混出什麼成就,後來跟著項羽混,情況有所改善,當了郎中(不是抓藥的郎中),這段時間韓信經常給項羽獻計獻策,作為同齡人(項羽大韓信一歲),項羽對這位老鄉一直不冷不熱,比起韓信這種沒有帶兵經驗,喜歡耍嘴皮子的,項羽更加欣賞真刀實槍,可以上陣殺敵的人,所以韓信雖然很努力,依舊得不到重用。
劉邦被封為漢王以後,作為當時名聲最好的老板兼老鄉,韓信決定跳槽投奔劉邦。
人往高處走,作為當時五百強項氏集團公司的基層幹部,韓信本以為可以跳到高一些的崗位,但是現實又一次無情的打擊了他。因為之前隻是一個郎中,官職太小,像他這種沒有名氣的人一抓一大把,跳槽以後並沒有得到非常重要的職位,隻做了一個接待賓客的小官。
韓信非常失望,又開始了混日子的生涯,不久因為犯了罪,把判決斬首。至於犯了什麼罪,曆史並沒有記載,我們有理由相信韓信故態複萌,因為不稱職或者賺小便宜被抓住了。
同夥十三人都被砍頭,韓信是最後一個,看著一地的獻血和步步逼近的劊子手,韓信仿佛聽見了黃泉路上的呐喊聲。
沒有想到:我韓信胸懷天下,就這樣死了。他悲壯的說道:漢王不想成就統一天下的功業嗎?為什麼要斬壯士!
無數影視作品告訴我們,麵對這種情況,台詞一般都是:我冤枉啊,不要殺我,我上有80老母,下有三歲孩兒,求求你們放過我吧!
膽子大點的可以喊:我和你們領導某某某很熟!
韓信的呼喊非常的與眾不同,在劊子手眼裏,這個罪犯臨死還沒忘記吹牛,可惜吹牛救不了他的命,隻要哢嚓一下,他今天的任務就完成,可以回去喝酒去晦氣了。
正在此時,一位官員模樣的人聽到韓信的呼聲走了過來,叫停了行刑。這位官員仔細打量了一下韓信,還問了幾個問題,然後讓執法隊暫時好好看管,等候他的指令。
韓信僥幸逃過了一劫。
曆史就是這麼記載的,但是在我看來,曆史絕對不會這麼理想化,也沒有那麼多的巧合,如果是個巧合,這個巧合隻不過是韓信牛刀小試。
作為後世公認的兵權謀大家,韓信用兵,詭詐之術登峰造極,如同金庸筆下劍法大成的獨孤求敗,草木竹石,皆可為劍,謀而後動出乎意料,在別人出乎意料之中獲勝。
韓信犯罪要被砍頭不假,但是發出這種感慨絕對不是無的放矢,原因隻有一個,韓信認識那位叫停的官員。
那位官員,就是夏侯嬰。
作為劉邦最早最忠實的追隨者兼司機,夏侯嬰在劉邦軍中有著特殊的地位,如果說蕭何樊噲是劉邦的左膀右臂,那麼夏侯嬰就是劉邦的貼身小棉襖,這位老兄在劉邦的一生中發揮了及其重要的作用。
韓信在麵臨砍頭的關鍵時刻,看到了夏侯嬰,作為基層員工,一般並不認識夏侯嬰這種
老大跟前的紅人,但是韓信不同於別人,他不但認識夏侯嬰,還非常了解夏侯嬰,了解他的喜好,脾氣,甚至知道怎麼去利用他。
於是在關鍵時刻,他急中生智,喊出了那句救命的話。
夏侯嬰也許當天就是路過,也許是老大派來監斬,也許有很多原因,但是隻要他聽到這句話就足夠了。
他上前仔細打量了一下這個要被砍頭的小夥子,身材高大,相貌不凡(帥有時候可以救命的),比起之前被砍殺的十三個,一點也看不出麵臨死亡的恐懼,反倒是滿臉的不甘心,不服氣。
勝,不妄喜,敗,不惶餒,胸有激雷而麵如平湖者,可拜上將軍也!
這個人,不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