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一路向西的劉邦(3 / 3)

這個人就是張良。

這次重逢不但改變了劉邦的命運,也改變了張良的一生,他決定不在把時間空耗在毫無希望的複國大業上。中國有句老話,識時務者為俊傑(一聽到這話,大家是不是馬上聯想到鬼子派漢奸來勸降的場景:皇軍托我給您帶個話),時代在變,人也在變,對於韓國,他問心無愧。

再刻骨銘心的愛情,也到了放手的時候,如果說張良的前半生為了韓國而活,那麼現在,該為自己活了。

劉邦從彭城出發,名義上是西進攻打秦國,但是自己有幾斤幾兩劉邦很清楚,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就自己這幾杆槍能攻下秦國,秦國就不是秦國了,雖然經過半年的運動戰,實力增強不少,但距離目標還有較大差距,兵員,糧食,將領,謀士,樣樣都缺,遇到張良,簡直是雪中送炭。

而就在此時,秦國和諸侯國的力量對比發生了變化,在巨鹿,秦國的形式急轉直下,項羽不但擊敗了秦國的有生力量,還牽製了幾乎所有的兵力。換句話說,秦國現在就是一個空殼子。隻要能捅破她並不堅固的外殼,就能一舉攻占鹹陽。

這真是千載難逢的好機會。

在張良的指導下,劉邦重新明確戰略方向,不在四麵出擊,入關稱王被提上議事日程。草根出身的劉邦雖然有這樣那樣的缺點,但對於機會的敏銳與把握卻非常厲害。對於廣大上班族來說,經常會有這樣的感覺,平日裏覺得自己的老板是個水貨,這也不會,那也不會,還經常偷懶,但是到了關鍵時刻一出手就把問題解決了,這就是領導的水平。

當領導最重要的工作就是決策,或者說拿主意。

弱水三千,隻能取一瓢飲。

劉邦做了最正確的判斷!

項羽依舊在巨鹿與章邯對峙,形式對劉邦有力。

時間就是王位,效率就是天下。如果說這是一場比賽,項羽選擇了一條近路,卻有高山險阻,劉邦選擇了一條遠路,卻相對平坦。

為了搶在項羽前入關,劉邦把目光投向另外一條路。

讀者可能會問,之前不是說過,函穀關是秦國的門戶,難道除了函穀關,還有別的道路可以到達鹹陽。

答案是肯定的,條條大路通鹹陽。戰國時期,有四條通道可以進入秦國:

1:走函穀關

2:從運城過黃河

3:走武關

4:翻過秦嶺,從漢中地區進入關中平原

第一條路,不好意思,項羽正打算走呢,劉邦就不去湊熱鬧了

第二條路,更不好意思,這條路還在函穀關北邊,繞不過去,而且渡口有限,通過的可能性不大

第四條路,這條路必須從四川那出來,不順路,暫時用不到,研究一下,不遠的將來,劉邦將從這條路走出,走向天下。

隻有走第三條。

那麼讀者又會有疑問,當年六國圍毆秦國,為什麼不走武關。

原因很簡單,武關在秦楚邊界,作為主權國家,楚國不樂意其他國家軍隊從自己領土借道。你們打架可以,請不要在我家打,就算沒有打到楚國的花花草草,打到楚國的小朋友也不可以。

即便是楚國深明大義,同意了,六國聯軍想攻破武關然後翻越秦嶺,不好意思,看完秦嶺地圖就此打住,寧願戰死也不願意累死,還是選函穀關吧。

但對於劉邦,武關是一條通天之路。

首先,楚國領土主權問題已經不存在,劉家軍就是楚軍,自己走自家的路,哥哥你大膽的往前走。

其次,秦國的精銳部隊全部在函穀關,武關防守薄弱,正好可以撿漏。

劉邦看著地圖,心潮澎湃。

鹹陽,我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