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翻譯的價值(1 / 2)

翻譯的價值

高教研究

作者:楊磊

【摘要】本文從翻譯的本質是一種跨文化交際活動出發,以翻譯活動的符號轉換性、創造性、政治性和經濟性為討論基礎,從四個方麵對翻譯的價值進行探討。

【關鍵詞】翻譯 語言 價值

一、引言

翻譯是從一種語言轉換成另一種語言的活動,具有主動性。翻譯價值的研究就是對翻譯的作用和功能進行思索的過程。翻譯在本質上是以符號轉換為手段、意義再生為任務的一項跨文化的交際活動,具有符號轉換性、創造性、政治性和經濟性。因此,本文就從這四個方麵來討論翻譯的價值。

二、翻譯的價值

(一)語言價值。

翻譯的語言價值,實際上就是如何認識翻譯活動對語言產生的作用和影響。形式上,翻譯是一種符號轉換活動。梁啟超在《翻譯文學與佛典》一文中,他認為:“初期譯家,除固有名詞對音轉譯外,其抽象語多襲舊名。吾命之曰‘支謙流’ 之用字法。蓋對於所謂術語者,未甚經意,此在啟蒙草創時,固應然也。及所研治日益深入,則覺舊語與新義,斷不能適相吻合,而襲用之必不免於籠統失真。於是共努力從事於新語之創造。”( 梁啟超,1984:63) 這段話可理解為:源語中表達新事物、新觀念的名詞,若譯入語中不存在對應的詞語,譯者可采取兩種方法,一是沿用舊名, 二是創造新詞。而第一種方法沿用舊名,有可能產生晦澀失真,這樣一來,舊語與新語不相吻合,起不到翻譯的作用。於是,譯者便傾向於選擇創造新語。正是有了翻譯中的創造新語,漢語才在不斷的創新中豐富起來。

除了梁啟超認識到佛經翻譯對漢語擴大所起的作用之外,魯迅則是在認識上和實踐中,都把翻譯當作改造語言、革新思維的重要事業去對待的。“在魯迅那裏,翻譯並不僅僅是一種手段,而且本身便是目的。把外國語譯成漢語,不僅僅是把外國人的思想、情感介紹給中國人,同時本身便是漢語自身的一種實驗。或者說,翻譯,不僅僅是把外國人的思想、情感介紹給中國人,同時也把外國人的語言方式,也就是產生這種思想、情感的方式,一並介紹給中國”(王彬彬,2000:147)。

(二)創造價值。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會說“創造”、“再創造”,也就是說創造是一個持續動態的過程。在具體翻譯活動中,我們可以理解為:翻譯活動涉及的不是簡單的語言轉換,而是連接著源語與譯入語、原作與譯作、源語文化與目的語文化的一種紐帶。翻譯的創造性離不開原語與譯語、原作與譯作之間的這種割舍不掉的血脈關係。而且,創造本身就是一個繼承、發展和創新的過程。同時也告訴了我們這樣一個道理,任何創造都不可能是憑空的創造,它一定是一個繼承與創新的過程。翻譯是一種打破封閉自我的世界,去尋找交流,接收和吸納新事物的一種人類活動,其本身就孕育著一種求新求異的創造精神。這也就是一種翻譯精神:敢於打開封閉的自我,在與“異”的交流、碰撞與融合中豐富自身的求新的創造精神。因此,這種翻譯精神就是翻譯的創造功能之源泉。總之,翻譯的創造價值寓於翻譯活動本身,並且也體現在翻譯活動的整個過程中。翻譯打開的新的世界,為人們進行創造活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