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閱讀教學成為師生與文本之間的對話過程
讀寫指津
作者:毛小芬
《語文課程標準》提出:“閱讀教學是教師、學生、文本之間的對話過程。”這一教學理念,是以現代對話理論作為基礎的。閱讀是對話的過程,那麼它必然是一個雙邊甚至多邊交流的過程。
然而,在傳統的語文教學中,教師重講,學生重記,一篇文質兼美的文章往往被講得支離破碎,教師講得激動萬分,學生卻聽得無動於衷。本應該是生動豐富的語文教學課堂被硬生生地上成了文本的“解剖課”,這種教學忽略了學生的理解、體驗、感悟、思考,扼殺了學生的獨特個性。現在,隨著時代的進步,學生整體素質的提高,閱讀主體(學生)也應發生深刻的變化。對話,是當前教育改革中出現的一種體現全新教育理念的教學方式。筆者將根據新課程改革的理念,以中學語文課堂為空間,以文本為憑借,從師本、生本、師生、生生四種對話形式來說說如何實現中學語文閱讀課的有效對話。
一、師本對話——理清思路,全麵考慮
師本對話,是指教師與文本之間的對話。葉聖陶先生說過:“作者思有路,遵路識斯真。作者胸有境,入境始與親。”這就告訴我們,師本對話是整個閱讀對話過程的首要步驟,也是生本、師生、生生對話的鋪墊和基礎。教師要想在教學中收到預期的效果,首先必須聆聽文本的聲音。這就要求教師課前要與文本進行充分對話,準確把握文本的價值取向,找準文本中值得研究的重點、難點和文本的創新點。同時,教師在教學前除了要認真備課、鑽研教材、多方吸取教學營養之外,還應該用自己的心靈與文本對話,形成獨特的教學視野。這樣,教師就能更好地預測學生理解的多樣性,讓文本更具有開放性和創造性,便於其他對話的展開。
二、生本對話——用心體會,善於發現
生本對話,就是讓學生接觸文本,體驗文本,用自己的生活經驗與文本相互作用,共同建構文本,並獲得認知上的提升。《語文課程標準》明確規定:“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那麼,生本對話包括哪些內容呢?
1.讓學生與文本作者對話,積蓄探索文本的情感
《語文課程標準》提出“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也曾說過:“人的心靈深處總有一種把自己當做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因此,在閱讀教學中運用自主探究的學習模式是學習的有效途徑。
2.讓學生與文本對話,走進作者的心靈世界
“讀書百遍,其義自見。”閱讀就是要讓學生充分地讀書,獨立、深入地與文本展開對話,搜集處理信息,在讀中有所感悟和體會,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因此,教師應給足時間讓學生與文本對話,引導他們美讀課文,融入文本所營造的情境中。學生美讀既能“了解作者說些什麼”“與作者心靈相感通”(葉聖陶語),又能把自己帶進課文的情境中去,是獲得情感體驗的主要途徑。
三、師生對話——平等介入,提升自我
對話作為教學中的一種交流,首先意味著平等。魏書生老師說過,教師要以真誠為本,遇事“和學生多討論,多商量……從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到教學重點、課時安排,以至具體的教學方法,都和學生商量,盡可能達到師生之間認識的統一。”在新課程背景下,教師應從傳統的高高在上的權威地位中走出來,歸還學生的話語權,讓學生不僅有機會說,還可以與教師共同決定對話的形式與內容。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坦誠地與學生進行精神交往、心靈溝通,產生思想碰撞,形成真正意義上的閱讀對話,讓學生感受到學習語文的樂趣,在自由平等的氛圍中愉快地學習語文。
四、生生對話——合作互動,思維碰撞
“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萊特。”讀書如此,教學也應如此。在閱讀對話教學中,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獨特的想法,一個人發表了自己的想法對其他人來說也是一種借鑒。通過對話,學生可以獲得對文本更深入、更透徹的理解,從而達到共享知識、共享智慧、共享情感、共享語文世界的精彩與美妙的目的。
總之,閱讀教學的本質就是對話。這就意味著閱讀教學要精心設計並組織好不同對象、多種形式的對話活動,讓學生實實在在經曆對話的過程,在對話中展開思維與思維的碰撞、心與心的接納、情與情的交融。
【作者單位:江西省上饒市第五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