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朱彥碩
最近一段時間,中國國青隊身高1米94的中鋒李明陽,在日本相中她的化妝品公司球隊的努力下,已經轉為日本籍,並為該公司打球。此事引起了軒然大波,正反意見都有。一個女籃球員為什麼出走,而且還是去日本?她究竟為何做出此種選擇?這有很多值得討論和深思的話題。
事情的大概過程相信很多人都知道了,三年前世青賽結束,李明陽就決定投到日本球隊去。而現在李明陽國籍也改為日本籍,並且更名為杉山美由希,這使得她的母隊北京隊氣得跳腳。國際籃聯對中方提出異議做出的判罰僅是賠錢了事,杉山美由希還可以為其俱樂部打球,至於21歲以後她可不可以為日本打國際比賽,日本還需要向國際籃聯申請。
國內女籃的環境真差到球員要出走了嗎?又為什麼去日本?這是很耐人尋味的問題。
以我的了解,國內打WCBA的球員收入並不高。除部隊球隊外,其他俱樂部球員日子過得相當清貧。有些球隊的主將級球員,月薪亦不過5000元,加上退役後還要考慮出路,這很令人擔憂。中國的很多人因為打球而舍棄了學業,甚至愛情,如果打球不能給她們帶來收益,那她們又為什麼要選這條路呢?
這種現象造成的最大後遺症是中國女籃已經出現人才斷層情況。很多符合條件的球員並不選擇進入專業隊,而是去讀書,家裏條件好一點的就出國。我曾經在一個籃球訓練營中看見過1米96的17歲球員,很多球隊都想要她,但根據我對她的采訪,她想出國,不想在中國打球,理由就是打了球又如何?這個女孩令我印象深刻,因為她是很好的苗子,結果就這麼浪費了。這也可以說明國內女籃環境不佳,而許多人對此還沒有危機意識。即便有李明陽事件,也可能被視為單一事件,對於國內女籃環境不會有太多改善。
比較而言,日本女籃球員在其國內的地位還算高,而且球員除了打球外,退役後還可以在所屬的公司工作,也就是說即便不打球,工作也有保障。女籃球員要的並不多,比起要高薪資,她們會更在意退役後能做什麼。但是現在在中國,退役後的工作是粥少僧多,而且退役的年齡也早很多,在30歲左右就很難再打聯賽,她們不能不為自己考慮。李明陽的母親也是個球員,她當然了解女籃的辛苦。因此才會做這樣的決定,我相信這是利益最大化的決斷。
其實這也給中國各俱樂部一個反思的機會:當一個球員還年輕的時候,即便你登記在籍,對他最大的影響隻是不能轉到其他的俱樂部打球。但就算是登記在體育局內,人家心一橫,連國籍都改掉,像李明陽一樣,你也拿她沒有辦法。所以,在我們對李明陽本人批判的同時,還要在俱樂部與球員之間形成個定型化契約,對於簽約年限、雙方的權利義務、薪資等等,都需要約定得清清楚楚。以李明陽這事來看,她所屬的北京隊有跟她簽合同嗎?如果有,國際籃聯根本不會讓李明陽這麼順利就離開。
另一方麵,雖然市場化使男籃的收入成倍增長,但女籃卻不能分一杯羹。為了不讓中國女籃如同女足一樣凋零,籃協也應該重新想想辦法。畢竟中國女籃在國際上打出成績的幾率,遠遠高於男籃。如果隻是保守得像以前一樣的經營方式與心態,女籃不會死,但也活不好。此事件後,我私下問過一些熟識的女籃球員,她們大多同情李明陽,隻是不便明說而已。
李明陽事件爆發後,同情她的聲音比責罵她的聲音還多。中國女籃如果真的因為一個李明陽出走就輸給日本,那才真的要反省了。重點不在於球場上的勝負,而是真為中國女籃謀發展,就該反省現在女籃的管理與環境到底是為什麼留不住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