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省城鎮化建設的思路與對策
專家論壇
作者:陳永昌
摘要:十八大突出強調城鎮化建設,既是對多年來我國破解“三農”問題的經驗和教訓的科學總結,也是對城鄉一體化的新探索。集中體現了我國“轉方式、調結構”的要求,既有曆史的積累,也有現實的需求。探討城鎮化建設具有重大和深遠的意義。
關鍵詞:黑龍江省;城鎮化建設;思路與對策
中圖分類號:F23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913X(2013)02-0001-02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城鎮化是我國現代化建設的曆史任務,也是擴大內需的最大潛力所在。城鎮化建設作為新四化的突破口,成為今後經濟發展的新紅利。
一、 城鎮化建設的重大意義
十八大報告提出,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道路。加快完善城鄉發展一體化體製機製,著力在城鄉規劃、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等方麵推進一體化,促進城鄉要素平等交換和公共資源均衡配置,形成以工促農、以城帶鄉、工農互惠、城鄉一體的新型工農、城鄉關係。十八大突出強調城鎮化建設,既是對多年來我國破解“三農”問題的經驗和教訓的科學總結,也是對城鄉一體化的新探索。它集中體現了我國“轉方式、調結構”的要求,既有曆史的積累,也有現實的需求。城鎮化建設的紅利意義重大和深遠,集中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麵。
(一)城鎮化建設為破解“三農”問題找到了新路徑
“三農”問題即農村、農業、農民問題,是我國國情的集中體現,也是黑龍江省經濟社會發展中的深層次矛盾和體製性障礙。“三農”問題的破解經曆了30多年的改革和發展,取得了初步的成效和收獲,但是深層次的矛盾依然存在,亟待解決。城鎮化為徹底破解“三農”問題找到了出路,首先,通過城鎮化建設,轉移農業剩餘勞動力,可以把相當一部分農民變成市民,徹底解決我國農民數量過多,土地麵積過少,農民生存困難的問題;其次,通過城鎮化建設,拉動城鎮的產業化規模,培育和發展大批中小型企業,為農村剩餘勞動力提供就業機會,把農民從單一種植業中解放出來,為發展現代的規模農業提供了基礎和條件;第三,通過城鎮化建設,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徹底改變了農村的麵貌,農區變城區,縮小了城鄉之間的差距。
(二)城鎮化建設探索出了一條中國特色的城市化之路
工業化、城市化和市場化是今後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城市化每提高一個百分點會帶動GDP增長1.6個百分點,我國城市化平均水平是61.2%,比全球水平低六個百分點,我國的基本國情是國家大、地域廣、農村人口多達8億,待轉移的勞動力多。我國已成功向城市轉移勞動力2.4億,還有1.7億等待轉移,這麼多農村剩餘勞動力向城市轉移,給城市住房問題、交通問題、水電問題、生態環保帶來非常大的壓力。因此,我國城市化之路要警惕大城市病,加快小城鎮建設步伐,突出城鎮化建設,多發展二三線城市,實現城鎮化與工業化、農業現代化的有機結合,走一條符合中國國情的城市化之路。
(三)城鎮化建設滿足了我國經濟轉型的客觀需要,是擴大內需刺激消費的戰略之舉
現在,我們清醒地認識到過去依賴出口經濟,受歐美主權債務危機的影響,出口訂單銳減,這條路子已經走到了盡頭。在擴大內需方麵,主要依賴於投資型內需,消費型內需始終疲軟,今後經濟轉型要從依靠投資拉動經濟增長轉向依靠消費拉動經濟增長。加快城鎮化建設就是促進消費、擴大內需、打造經濟新增長極的過程。專家估計,到2020年我國建成小康社會,大致需要40萬億元的資金投入到棚戶區改造、小城鎮建設、塑造文明城市形象、城鎮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麵,並以此來激活居民消費購買力,從而擴大內需,拉動經濟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