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初學習曆史的時候,對於教科書上這一句評價黃巾之亂的話,郭斌一直百思不得其解,如今身處其中方才真正理解得透徹了。黃巾之亂雖然失敗了,卻給予原有的腐朽統治秩序以沉重的打擊,各地缺衣少食的貧苦農民被山賊盜匪裹挾,使得原本脆弱的中央財政終於不堪重負,原本看似強大的中央政府因為無法承擔巨額軍費而不得不逐漸加強地方政權的實力,最終走上了廢史立牧的道路。
廢史立牧一旦確定為國策,便標誌著地方割據勢力的徹底形成已呈不可遏製之勢,中央政府對地方政權的掌控力度進一步減弱,東漢王朝真正名存實亡。
從郭斌重生東漢末年以來,便深知曆史的走向,他不知道這東漢末年的曆史會不會因為自己這個小小的蝴蝶翅膀的扇動而發生改變。可是,他經過這幾年的努力倒也明白了一件事情,那便是東漢政府的覆滅真的是如浩浩江水一般滾滾向前,任何想要擋在它麵前的勢力或個人都隻有被碾壓地粉身碎骨的份兒。
曾經,他也想要竭力扭轉曆史的走向,努力加強中央集權,以抵抗地方政權形成尾大不掉的形勢。因此,當第一次受到天子劉宏接見時,便為他提出了開辦博覽會的建議。這既是當時形格勢禁,他急中生智想出來的點子,也是他當時初抵貴境心態尚未完全扭轉的結果。他給劉宏出了這麼個點子,確是典型的幾方受益,也是給劉宏一點聚斂錢財的手段,使中央財政富裕一點,以應對即將到來的黃巾之亂,使其在剿滅黃巾之亂的戰爭中獲得更加充裕的財政支撐。
當然,後來郭斌向天子提出建設塞外三城,開通中原與塞外騎馬民族轉口貿易的建議,既是為了防止黃巾降卒被殺,中原人口因此驟降,又是為了以塞外三城收取的賦稅充實中央財政,以應對烽煙遍地、千瘡百孔的中原大地,這與郭斌當初的思路是一致的。
然而,幾年時間過去了,中央政府中腐朽墮落的現象依舊不見好轉,即便是每年多了數以千萬計的財政收入,賣 官 鬻 爵的的情況非但沒有好轉,甚至愈演愈烈;中央政府為了節省財政支出,又不得不將軍事權力下放到地方,使得大漢王朝各地形成了一個又一個以郡或州為單位的地方實力派。
在郭斌看來,如今的東漢王朝,就像一列高速行駛中即將脫軌的列車,想要將其重新拉回到軌道上已經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而若是妄圖通過踩急刹車將其刹停,卻又麵臨著瞬間翻車,車毀人亡的危險。
在目前的情況下,東漢王朝若是依照原有的軌跡延續幾十年,然後毀滅,則曆史勢必會依照原有的軌跡運行,天下三分會繼續出現,魏晉南北朝的局勢會繼續出現,乃至最後五胡亂華依舊會依照曆史原來的劇本重新上演。那一場慘絕人寰、暗無天日的浩劫,中華民族勢必逃不過去,這是郭斌重生一回所不願意看到的。
而若是在如今的局勢下踩了急刹車,加強中央集權,削弱地方分權,則勢必要麵對天下間所有豪門大戶、世家大族的抵製。若是如此,那麼郭斌一直以來的努力都將化為泡影,原本結好士人階層,與地方豪門大戶共同協作的局勢會在利益麵前變得不堪一擊。況且,就如今中央財政所麵臨的巨大壓力來看,若是郭斌提出這個建議,第一個不答應恐怕就是天子劉宏。
即便是拋開這些,郭斌自己如今卻也早已成為地方實力派的代表之一,他所有財富與權力的來源,都來自朝廷加強地方分權的政策,若是想要加強中央集權,郭斌便不得不先造自己的反:這無疑是不現實的,離開了手中的權力,郭斌甚至連亂世中的一條野狗亦比不上。
所謂“國恒以弱滅而漢獨以強亡”。漢朝強的是地方勢力,弱的是中央政府。尾大不掉、幹戈倒執,大漢王朝的末日已迫在眉睫,而郭斌與他手下的利益集團,則麵臨著一個極為重要的轉捩點。
當曆史沿著其固有的運行軌跡滾滾向前,大將軍何進身死宮門,董卓率軍進京、廢立天子之時,郭斌原本扶劉保漢的方針也最終宣告失敗,大漢王朝從此真正進入了群雄並起的亂世。
全書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