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戰,正由於陌刀兵彪悍的戰鬥力,才使得前來支援的卡隆部部隊,被牢牢的撼在了戰場之上。卡隆部的兩千人馬再拚盡了全力之後,也不過隻有兩百餘人最終逃了出去,這僅僅相當於他們前來支援時候的十分之一。這其中固然有他們將領一連串的判斷失誤的原因在其中,諾羌陌刀兵的強悍也是不容忽視的一個重要原因。
在這裏伏擊吐穀渾人援軍的諾羌部隊隻有五千人,而另外的五千人則在援軍到來之際便已經前往他們的部族所在地。如果說卡隆部不派出援軍的話,雷霆還不敢用五千人去襲擊他們的部落,那樣的話即便是能夠最終攻下那裏,也會付出很大的傷亡代價。但是現在,卡隆部在喪失了過半的精銳部隊以後,已經無力再抵抗五千諾羌精銳部隊的進犯,唯一的結果就是步那圖魯部族的後塵。
稍事休息後,剛剛交戰過後的這五千人馬開始打掃戰場。對於深入到敵方腹地作戰的諾羌部隊來說,後勤補給是一個非常令人頭疼的問題。食物還好解決,但是武器裝備的的損耗才是最令他們頭疼的事情,雙方所使用的武器裝備有著非常大的差距,一旦武器出現折損就根本無法獲得補充。不過好在諾羌人手中的兵器還算堅固耐用,再加上一直以來沒有經過什麼激烈的戰鬥,至今還沒有出現大的損毀。但是對於遊騎兵來講就完全是兩個概念了,他們手中的連弩要遠遠的短於吐穀渾人所使用的弓箭,而且在製作工藝上也要繁瑣許多,並非是將弓箭的箭杆削短就可以用到連弩上那麼的簡單。在獲得吐穀渾人慣用的弓箭後,除了要將箭杆削短以外,還要將箭杆削細,同時還要將箭頭磨小,否則就無法裝入到弩匣之內。吐穀渾人弓箭的箭杆本身就要粗出不少,要想將箭頭磨製成符合弩箭的箭頭,就意味著至少要講弓箭的箭頭打磨掉三分之二,其難度可想而知。
所以諾羌的遊騎兵在打掃戰場的時候,每一次都是非常仔細的尋找射出去的弩箭,即便是已經損壞,隻要箭頭還能使用就會回收回來,畢竟安裝一個新的箭杆,要比磨製出一個新的符合標準的箭頭要容易和簡單得多。即便是這樣,由於作戰方式的不同,出發時攜帶的弩箭數量還是大為減少。而且後期通過弓箭改造出來的弩箭,不論在射程、殺傷力以及精準度上,都遠遠的及不上原裝的弩箭。以至於現在的交戰之時,諾羌遊騎兵隻有在交戰之初的時候,也就是剛剛進入到射程範圍的時候,才會使用原裝的弩箭,剩下的大部分時間裏,都隻能使用經過打磨的山寨弩箭,使得他們的戰鬥力明顯的有了下降趨勢。
像現在這種單純的交戰戰場,諾羌的士卒們在打掃戰場的時候,除了會將弓箭回收之外,其餘的兵器或者皮甲隻要有了破損,他們都不會撿起來帶走。首先這些東西太過沉重,而且對於他們沒有什麼實際意義,攜帶的數量過多隻會影響到部隊的行軍速度,雖說可以用繳獲的戰馬去馱運這些裝備,但是如果繳獲的戰馬數量太多,又要分出一部分人去照料,這又在無形之中減少了一部分戰鬥力。再加上現在的諾羌部隊,已經由出發時的每人一馬,變成了每人擁有一匹可以替換的戰馬,而且都是經過精心挑選的上等戰馬,再多的話實在是沒有那個精力去照料了。
就拿薛平來講,作為地道的中原地區生長起來的將領,自幼所收到的教育就是中原地區不出產上等戰馬,需要花費大價錢從周邊的遊牧民族手中換取。當他率領部隊剛剛繳獲第一批經過訓練的戰馬的時候,心情無比的激動。要知道諾羌雖然也出產戰馬,但是不論是數量還是質量,都要低於吐穀渾人。但是隨著被他所偷襲的吐穀渾部族越來越多,繳獲的戰馬的數量也是日益的增加,以至於為了保證不影響到正常的行軍,他不得不放棄一大批的戰馬。這不得不令他體會了一番幸福的煩惱的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