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初遇時的尷尬(1 / 2)

2017年10月5日那天,蘇小天和藍雪結婚了。好朋友來了好多,作為小天的發小,我沒有錯過這場婚禮。婚禮雖然簡單不奢華,氛圍卻是十分甜蜜。能夠一起走到這裏,在我看來,他們一樣能夠走到人生的盡頭,如此,還有什麼好奢求的呢。

那天晚上,聽著蘇小天講述著與藍雪在一起的故事,打心底裏羨慕。故事雖然講得簡單,青春時的記憶卻又被慢慢地喚起,好像又體驗了一回青春的美好,盡管青春已是個“年紀”。

話不多說,我們直接來到蘇小天的初中。蘇小天的初中坐落在距村子不遠的小鎮上,距離村子大約十裏地。村裏上初中的孩子部分選擇住校,有更多的時間學習,吃住就要交錢了,周末騎著自行車回家。當然大部分是不住學校的,每天蹬著自行車來回往返,別提那嚴寒酷暑是何種滋味。

當時的鎮中學還特意辦了三個加強班,這三個加強班被安排在鎮上的老黨委,與鎮中學分離的,也算是一個獨立的校區了,總麵積不過二十畝地的樣子。

這個獨立校區被一條貫穿東西的圍牆分成兩部分,圍牆以南為教學區,四間平房式的教室,兩兩相連緊靠圍牆。西邊兩間為初一教室,由東往西,分別是初一(1)班和初一(2)班;東邊兩間為後來的初二教室,同樣由東往西,為初二(1)班和初二(2)班。

往南是一棟兩層方方正正的小樓,與西邊兩間教室相對。一樓和二樓分別都有兩個房間,中間位置是樓梯。一樓樓梯左邊是老師的辦公室,右邊是初一(3)班的教室;二樓左邊房間老師放雜物的,右邊是後來初二(3)班教室。

教學區最東邊是一個大門,學生平時放學上學都從這邊進出。門北有兩間小瓦房,一間是看門管理員住的地方,一間是商店,聽說是校長老婆開的。在初二教室的前麵,有一個公告欄,學校的一些通知都會張貼在此處。

圍牆以北就是生活區了,一條三米寬的路由教學區通向後麵的生活區。路與圍牆交叉處,右邊是一個公共廁所,廁所東邊一直到盡頭,是一片榛樹林。榛樹林的最北邊有一個大會堂,以前是幹部開會用的,後來這裏成了學校開表彰大會的地方。

沿著路往前,路就變窄了一些,向右前方延伸著,盡頭連接著的是一條東西走向的廊道。廊道是用一根根水泥柱搭建的,上麵爬滿了葡萄藤。每當夏季來臨,濃鬱的綠葉覆蓋著廊道,很是陰涼,當然,也會掛滿葡萄。

廊道北邊是一排平房,分為好多間,就是男生宿舍。宿舍後麵還有一排同樣的平房,閑置著。南邊是被開發出來的一小片菜園,也許是校長的老婆開發的,或者是學校管理員開發的。

順著廊道向西,盡頭是一條七米寬的南北走向的大路。沿著大路向北就是學校的北大門,一般這個門是不開的,隻有住校生星期回家時才開。緊靠大門西邊有一個值班室,學校的年級主任,晚上值班時,一般就住在這裏。

靠著路西邊,與男生宿舍平齊,同樣是一排平房,就是學生食堂,最西邊往南還延伸出一間,就是廚房。食堂後麵除了有一個小的公廁外,也都是一片榛樹林。

廚房南邊,有一排兩層小型倉庫,第二層就是女生宿舍,大約有五間的樣子。繼續往南,靠近圍牆,是一個熱水房,平時提供熱水的地方。

最中間的地方,就是操場,光滑的水泥地上,隻有一個獨立的籃球場。

學校雖然是由原先的黨委改造而成,但這似乎並不影響學生的學習。相反,這樣與眾不同的學校,還給學生帶來許多歡樂。

加強班裏都是那些小學升初中時,成績特別好的孩子入駐的地方,現在看來,貌似有點不公平,畢竟加強班的老師水平都很不錯。

加強班,也並不隻是成績好就可以上的,每年還需多交四百塊錢的培養費。這對當時的農村家庭來說還是一筆不小的開支。

因此,有很多學習不錯的學生,因家裏舍不得多交錢,便沒能進入到這裏。當然如果家裏有一點點關係,認識哪位老師,還是可以輕鬆到加強班學習的。

那年,蘇小天就入駐了加強班,家裏也是省吃儉用,希望給他更好的學習環境。也不知道是不是上學的時機不對,不早不晚,當蘇小天初中畢業了,九年義務教育才真正普及到這裏,免除了學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