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領潮流
作者:石依 楊舒霞
幾千年的中醫曆史,記載著中國古代人民同疾病作鬥爭的經驗和理論知識,這其中,透著樸素,透著智能,透著哲學和科學,還透著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的古老而不息不滅的文化。
十數年前,劉榮輝先生突然看透、猛然醒悟,為了父親和自己的健康,他甘願舍棄所有金錢及其它物質,並一頭紮進了中醫的博大精深之中。他常感歎,人活一生,金錢再多,物質再豐富,沒有健康的身體來享受,又能如何?舍棄那些擾人的繁雜的東西,靜下心來,享受健康,享受為他人帶來健康的快樂,如此人生,不是更有意義,更值得用一生的時間去追求嗎?
幾度迷茫,幾經輾轉,幾許徘徊
1976年,劉榮輝先生畢業於香港大學,畢業後,他的第一份工作是警察,成為了公務員,薪酬在當時來說已十分不錯,引得許多人豔羨不已。也許,許多人會選擇滿足,選擇知足,然後在這個崗位上執著一生。
然而,內心太過善良的他卻感覺自己並不太適合這個崗位,於是,他舍棄了這份高薪工作。相比於之前的公務員的穩定,此時的劉榮輝先生開始了一段跌宕起伏的旅程,他在許多行業裏闖蕩著。他曾在一家公司裏做過出口的生意,曾在電視台工作過,“因為不太上鏡,這份工作也未能持續很長時間。”劉榮輝先生說。那些日子,當無人聘用他的時候,他便去教書,教授英文,賺點錢,維持生活,日子顯得有些清苦。打工十年,除去日常開銷,劉榮輝先生並沒有積攢下多少錢,十年後,靠著媽媽的支持,他買了套房,付了首付,終於讓自己“居者有其屋”。
年輕的心,不安定的個性讓他對未來充滿了賺錢的激情和欲望,奮鬥的腳步越來越激進,而生活也為他張開了雙臂,給風華正茂的他無數種可能,劉榮輝先生進入了一家塑膠材料公司,出任總經理,有了一些積蓄後,膽大的他投資了一個廠,聘請了兩百多個工人,那是一份屬於自己的事業。
這份事業為他帶來了豐厚的物質回報,不長一段時間後,他已經自己買樓,日積月累,他買下了十多個單位。當時,香港房地產行業正風生水起,這些樓迅速升值,“那時以為,隻要有錢就行。”劉榮輝先生說。為自己的人生創造無數的物質財富幾乎成為了年輕的他奮鬥路上最主要的目標,李嘉誠就是他奮鬥的榜樣。
正當他躊躇滿誌地準備大幹一場的時候,1997年,一個電話打來,告知了他父親中風的消息,這個消息如晴空霹靂一般,給他當頭一棒,而他自己因為長期與塑膠材料打交道,身體也是每況愈下,此時的他,突然醒悟:“年輕時不斷地追求物質上的享受,買房、買車,當健康的身體沒有了,即使有錢買下一架飛機,又能怎麼樣呢?所有的物質財富都遠不及健康重要。”劉榮輝先生想得明白,想得清晰,也想得透徹。他隻有一個念頭:“隻要父親能好起來,其它所有的物質財富都可以不要。”
他賣掉了自己的工廠,賣掉了那些房,放下所有的生意,來到北京,隻為求一劑治療父親中風的良藥。因為,西醫院的中風藥未能讓他父親的病有絲毫的好轉,無可奈何之下,他隻能求助中醫。在北京,劉榮輝先生甘願舍萬金,以求治療中風的衝劑,父親食用後,病情逐漸得到了好轉,直至康複,而自己的身體,也因為食用中藥,慢慢地好了起來。
那一刻,劉榮輝先生明白了自己應該做什麼,曾經在很長一段時間裏的徘徊、迷茫的感覺,在父親中風康複後,一掃而空;曾經一度未能找到適合自己的位置,在那一刻找到了。1997年,劉榮輝先生與北京醫科大學合作,在香港開辦了第一間北京醫科大學有朋館香港分館。
入行中醫,那是劉榮輝先生人生的一個新起點,這個新的起點寄存了他對健康的美好期盼,亦有一份為他人帶來健康的心願和目標。
猛然醒悟,找對方向,執著一生
1997年劉榮輝先生創辦北京醫科大學有朋館香港分館時,香港對中醫行業還未設定專門的法律條文,同時劉榮輝先生對中醫中藥的知識了解甚少,他常聘請北京的中醫師來到香港有朋館舉辦講座等,時間一長,不僅花費巨大,而且在時間、空間上也有相當大的局限性,於是,劉榮輝先生的腦海裏出現了自己學習中醫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