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易改口味難移
隨筆
作者:操刀客
常言道:南甜北鹹、東辣西酸,因地區、氣候、物產及風俗習慣的不同,人們的口味愛好也不一樣,如江浙人口味偏鮮甜,川湘人口味重酸辣,北方人口味偏鹹、並嗜蔥蒜,閩粵口味偏清淡,不同地區的人們在同一個口味的傳統下出生、成長、老去,並將這個口味傳承至下一代、二代乃至萬代。
如果你在江南大嚼蔥蒜,出門的時候一定會被嚴重鄙視,甚至會被視為嚴重無禮的行為;如果你在廣東吃麵條放上半碗香醋,廣東佬一定會認為你的大腦神經搭錯了線路……
口味這個東西的形成沒什麼太嚴謹的道理,形成了就很難改變,用這個視角觀察公司,大致可以判斷其大致的發展脈絡。
比如騰訊做即時通訊起家,再從即時通訊形成的龐大用戶群擴展開來,成為目前最賺錢的中國互聯網公司。曆經十來年時間,整個公司的口味嚴重偏向於交流、社區這一類的應用,往這個方向拓展新應用可謂得心應手,用他們自己發明的QQ幣來命名的話,騰訊算是嚴重的QQ幣口味吧;往其他方向發展則舉步維艱,就像最近幾年跟Groupon合作的高朋、自己發展的QQ團購、拍拍等等,在如此龐大的用戶基數基礎上做起來的電商業務不是慘死,就是半死。
最近做起來的微信手握3億多用戶,看上去擁有實現移動電子商務的巨大商機,然而騰訊目前並不鼓勵B2C電商入駐微信,並要進行準入把控,理由是“不想過度放大B2C電商微信公眾賬號的媒體屬性,更希望突出其CRM管理的工具屬性”。問題是微信已經成為B2C電商眼中最值得介入的拉新客、廣告展示以及變現工具,隻能做CRM顯然不能滿足它們的胃口。
本質上,是騰訊的00幣口味影響了發展電商的方向,在騰訊人的口味中用電商賺來的錢似乎充滿不可忍受的銅臭!
跟騰訊截然相反的就是淘寶,這裏的口味極度偏重於交易,公司內部考核的KPI往往是交易額,再直接一點兒就是考核支付寶交易額,各個部門之間比拚的就是交易額的增長速度,今年翻了幾倍、明年計劃翻幾倍等等。在人民幣口味的文化中,淘寶在生意之外其他的應用方麵則是進展緩慢。曾經認識一個被淘寶收購的公司原股東,以前做的是社交平台,被淘寶收購之後這個社交平台似乎已經銷聲匿跡,他本人也直接被安排進某個部門,不再是玩社交,天天考慮的是交易額。
這個人民幣口味的公司有時候甚至迷失了方向,就如同很多小說中說的,當一群探寶人進入一個巨大的財富迷宮時,金光燦燦的黃金珠寶、古玩玉器會令人窒息,繼而瘋狂,相互廝殺,最終共同滅亡。在淘寶體係中目前最牛的是支付寶,似乎整個淘寶的未來都需要指望支付寶的發展,其實這個是一個嚴重的誤區,支付寶之所以牛,主要是因為那個在淘寶體係中廣為詬病的C2C淘寶網,如果沒有這個活躍的交易平台,難道會有哪個人願意把自己的錢在不同帳戶之間倒來倒去並且向支付寶繳納手續費嗎?
一個公司做到騰訊、淘寶那樣的規模,口味一定會固化難移,這種固化的口味對於公司的持續發展將會是致命的障礙!浙江人之所以被稱為中國的猶太人,是因為他們可以去任何一個地區並改變自己的口味,與當地的文化傳統融為一體。
公司呢?是不是需要周期性地改變自己的口味,以便適應這個飛速變化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