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站在喀什看新疆(1 / 2)

在目前剛剛興起的新一輪“新疆熱”中,南疆重鎮喀什無疑是人們眼中的焦點,“喀什經濟特區”的說法吸引了人們的注意。“不進天山,不知新疆如此人強馬壯;不走南疆,不知新疆如此天高地廣;不到喀什,不知新疆如此源遠流長……”幾十年前,著名詩人郭小川遊曆喀什後,寫下了《喀什一條街》的詩篇。喀什,全稱喀什噶爾,東臨塔克拉瑪幹沙漠,西枕帕米爾高原,南依喀喇昆侖山。千百年來,這片隱沒在沙漠中的綠洲,宛如海市蜃樓一般,叫人無法看透。新疆作家周濤一語中的:“喀什之所以難懂,恰恰因為曆史文化的跨度、反差著實太大。”

宗教走廊

每一個拂曉,喀什都是在艾提尕爾清真寺阿訇那悠揚而深沉的召喚聲中蘇醒。男人們穿過蜘蛛網般的大街小巷來到艾提尕爾清真寺,開始一天五次禮拜中的第一次——晨禮。禮拜殿牆上的電子鍾,永遠顯示的是麥加時間。

朝拜結束後,信徒們並不著急離開,而是聚集在清真寺前的廣場上。廣場漸漸熱鬧起來,小販們支起了小攤,叫賣著酸奶刨冰、手工藝品等等。遊客們爭先恐後地以清真寺為背景拍照留影。不遠處,一些遠道而來的朝覲者靜靜地坐在台階上,一坐就是一天,等候下一次的朝拜。他們大多年邁蒼蒼,有生之年未必能夠前往麥加,但艾提尕爾是他們心中的聖地。

艾提尕爾清真寺是這座城市最古老的建築,也是整個城市的中心所在。這座占地25.22畝的清真寺始建於1442年,是中國現存清真寺中建築規模最大的一座,平日每天有兩三千人做禮拜,星期五的居瑪日則有六七千人,每逢節日時,前來朝拜的信徒可達四五萬人。

與漢族居多的北疆城市不同,在喀什,維吾爾族占了總人口的80%。最具維吾爾族風情的是喀什老城區。從艾提尕爾清真寺對麵的歐爾達希克路——此處曾是1000年前喀喇汗王朝王宮的大門所在——步入彎彎曲曲的街巷,如同闖進了《一千零一夜》裏的世界。兩側用黃泥搭建的建築大都有50~100年以上的曆史,最古老的超過了400年。老城裏,一條條小巷子縱橫交織,宛如迷宮。

盡管空間有限,但並沒有影響人們修建清真寺的熱情。規模各異的清真寺在這裏隨處可見,不經意間便出現在一個個轉角處。在這4.25平方公裏的麵積內,總共有112座規模各異的清真寺,也許是世界上清真寺最密集的區域。

不過,在色彩斑斕的新疆曆史上,伊斯蘭教是較晚傳入的外來宗教。古老的絲綢之路把來自域外的許多宗教傳進了新疆,又從這裏傳進中國內地。公元前後,佛教就通過“絲綢之路”進入了新疆,至今在喀什城外還聳立著一座名叫“莫爾”的佛塔,這也是中國最早、位置最西的佛教遺跡。7世紀以後,伊斯蘭教伴隨著阿拉伯軍隊的軍事征服傳播到中亞,進而影響到與之毗鄰的新疆。又過了兩個世紀,喀喇汗(喀什的統治者)一名重要王室成員皈依了伊斯蘭教,這成為伊斯蘭教傳入新疆的標誌之一,從此佛教逐漸被取代。

也正因為喀什是伊斯蘭教傳往新疆的起點,艾提尕爾在全疆幾萬座清真寺中,甚至在整個中亞地區,擁有了非同一般的影響力。在熙熙攘攘的朝覲者,不乏來自巴基斯坦及阿拉伯國家的穆斯林旅居者。

民族交融的十字路口

在喀什,有一個美麗的傳說。一位名叫買木熱·艾孜姆的維吾爾族姑娘,豔如桃李、美若雪蓮,天資聰穎,能歌善舞。因自幼體有異香,被稱為“伊帕爾罕”(香姑娘)。1760年,伊帕爾罕被召入北京的皇宮,得到乾隆皇帝的萬般寵愛,賜號“香妃”。香妃在55歲那年香消玉殞後,傳說乾隆遣使送其回故鄉,由124人抬運棺木,曆時三年才回到喀什。現在,香妃墓就坐落在喀什市東北郊五公裏處,接待來自五湖四海的遊客。

關於香妃的傳說一直頗有爭議,不過香妃故事的經久不衰恰恰表明了各民族自古以來團結互愛的良好願望。

作為通衢要地,喀什曆來是多民族交流和交往的重要據點。在曆史上,塞種人、羌人、粟特人、突厥人、吐蕃人、回鶻人、喀喇契丹、乃曼人、蒙古部族、烏孜別克族……眾多的民族在這裏來來往往,輪番亮相。有的就此落地生根,而有的則如同大漠裏的沙粒,隨風來去,最後竟消失得無影無蹤。目前,新疆共居住有47個民族,喀什大約有33個不同民族,其中主要有維吾爾族、漢族、塔吉克族和回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