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育教師也要上好心理輔導課
鏡像
作者:蔡夢德
《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實驗稿)》(以下簡稱《課程標準》)提出,學校體育是終身體育的基礎,要始終把學生主動、全麵的發展放在中心地位,以學生身體、心理和社會適應能力整體健康水平的提高為目標。然而,長期以來,在體育教學實踐中,教師一般隻注重學生體能和技術的培養與提高,忽略了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隨著社會的進步、科技的發展和物質生活條件的優越,許多學生從小就被溺愛,缺乏毅力和自製力,導致他們在集體活動中的心理障礙,這既影響了他們在體育活動中的表現,也造成了他們體育學習的困難。
因此,新的形勢對體育教學和體育教師提出了以下兩點要求。其一,在體育教學的過程中,要突破體育學困生的心理障礙,實現《課程標準》提出的體育教育的基本要求和目標,更好地落實“使每個學生都能得到全麵發展”的素質教育的核心思想。其二,對體育教師而言,不僅要上好體育課,更要當好一名心理輔導教師,幫助體育學困生走出心理障礙,實現他們的全麵發展。
那麼,如何才能突破這些學困生在體育學習中的心理障礙呢?本文旨在從小學生心理引導的角度,對如何突破小學體育學困生的心理障礙進行一些淺析。
一、體育學困生的定義
學者王德明曾指出:所謂體育學困生,即指那些智力、體能水平發展正常,但達不到體育教學要求的學生。不過,經體育教師耐心和正確地引導,這些學生中的絕大多數都能克服困難,最終達到預期的效果。
二、體育學困生的心理
對於小學生來說,體育學困生心理障礙的形成原因是各不相同的,他們的表現形式也呈多樣性。就一般情況而言,主要表現為三方麵。
1.心胸狹隘、抑鬱寡歡
有些學生心胸不夠開闊、少言寡語、不愛談笑,這一般屬於個性特點,對生活和學習並無太大妨礙,人際關係也不會有太多的問題。但嚴重的心胸狹窄、不能容人、敏感多疑、抑鬱寡歡,常為一些小事而耿耿於懷,終日憂心忡忡、孤獨無言的學生,通常表現為不喜歡與其他學生一起進行體育運動,且進行集體運動時容易與其他學生發生摩擦,從而變得越來越不喜歡體育運動,最終在體育學習的過程中產生抗拒的心理。
其實,形成這種不正常心理的原因比較複雜,可能是家庭生活不幸福或受過重大的挫折、受到過不公正的對待等。例如,本校四年級的學生小李。他在籃球課上進行多人小組自由運球練習時,全程都一個人拿著籃球自己練習,即使累了也不讓同組的其他同學練習。於是,其他學生跟體育教師反映情況,體育教師便提醒他:同組的學生要一起練習,不能自己一個人拿著球不放。之後,學生小李就不高興了,氣衝衝放下球,不參加練習了。
2.自卑怯懦、退避畏縮
自卑感是自我評價偏低,同時又感到無能為力,失去自信心的心理狀態。由於過分自卑,總覺得自己處處不如人,所以表現為不願意甚至害怕與人交往,說話吞吞吐吐,行動遮遮掩掩,做事畏畏縮縮;喜歡獨來獨往,幽然獨處,經常沉湎於幻想之中,從幻想中求得自我滿足。一般而言,體育學困生,尤其是能力性和整體性方麵的學困生由於身體素質較差,在體育課程中學習成績長期落後,體驗不到成功的快樂,長此以往就容易產生對體育運動的厭惡。
例如,本校三年級的學生小盧。他父母都是籃球體工隊出身,個人素質較高,很注重對小盧的教育,在小盧成長的過程中傾注了不少的心血。然而,學生小盧在體育課上卻表現得異常內向、特別膽小,從不主動舉手發言,且在練習時很少與同伴一起交流,常常畏縮、退避。有一次在籃球傳球練習中,體育老師讓他出來作展示,但他怎麼也不肯出來展示。原來,小盧的媽媽對他期望過高、要求太嚴,並把自己的想法、願望強加給小盧,小盧一出現問題或達不到要求,輕則批評、否定,重則訓斥、指責、打罵。在這種威壓之下,頻繁的挫折感嚴重地損害了小盧的自信心,因此他感到無助、變得自卑,以致缺乏自信。
3.對立破壞、自暴自棄
心理學認為,任何使痛苦或不快得不到排除的因素都可叫作挫折。對立破壞、自暴自棄是個人屢遭挫折引起不滿時表現出來的一種反常心理。學生表現是:不怎麼愛上體育課,喜歡和教師對立;不僅不積極參與課堂上的活動,還經常擾亂課堂。具有這種心理障礙的學生,往往是由於家長的溺愛,養成了他們的逆反心理。
例如,本校三年級的學生小李。在體育課上,當老師講解、示範時,小李不但不認真聽講,還口出怪音、做滑稽表情或怪異動作,引其他學生發笑。到了小組練習時,體育委員發出行動指令,小李不是故意不執行,就是行動遲緩,甚至做出相反的動作,還不好好地與其他學生合作,影響其他學生正常上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