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音
“努力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教育是民族振興和社會進步的基石。要堅持教育優先發展,全麵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教育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為人民服務,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培養德智體美全麵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摘自2012年11月8日,胡錦濤在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上做的題為《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 為全麵建成小康社會而奮鬥》的報告。
“我國的教師教育正經曆著大學化的發展過程。所謂教師教育大學化,也就是沒有教育學院的大學要建立教育學院,而有教育學院的大學必須在原有教育學院的製度功能上進行轉型,確立教育學院的專業學院地位。這就意味著教師教育將從單純的‘實踐’教育變為‘實踐與理論’並重,尤其是在研究生階段,將更重視專業知識和研究能力。”
近日,麥可思發布的《大學畢業生從教分析》調查顯示,2011屆師範類本科畢業生畢業半年後隻有42%選擇了教師職業。這一比例說明師範類畢業生超半數沒有從事教師職業。對此,北京師範大學教師教育研究所所長朱旭東教授認為,這是教師教育發展轉型過程中的正常現象。
“我做大學老師,有時候感到很遺憾,一個孩子進入大學,盡管分數很高,但是需要在少年時期建立起來的對中國倫理道德和文化體係的信任卻沒有建立,而這在大學修正就太晚了。我們缺失得太多了。孩子在學習大把技能的時候,缺失了對傳統的信任感。我覺得,相信是一種力量,不能隻信文憑,要相信核心價值,要學會從農耕文明到都市文明的轉化。我希望孩子們都能相信點什麼,當然這事不用著急,要慢慢來。”
當前,道德滑坡的現象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對此,著名文化學者於丹接受記者采訪時這樣說道。
“‘青春期性教育’就是一場戰爭,老師與家長們應該掌握這一場人生保衛戰的主動權,然而我們卻因為傳統文化、習慣的壓力,把這一權利拱手讓給了魚龍混雜、良莠不齊的網絡。”
日前,教育部發布《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指南中未涉及性教育,但不少家長表示,幼兒的“性問題”其實真不少。國家二級心理谘詢師張小燕提出,性教育其實是為了讓孩子學會如何保護自己的身體。
“我當選時的心情既激動又慚愧,激動的是我學習並不出眾,成績一般,也能當選為班長;慚愧的是我有何德何能,能夠得到同學們如此的信任。”
這是一名小學三年級的學生在當選為班長時寫下的上任感言。除表達自己的心情外,這位小班長還在感言中闡述了自己今後“施政”的五個方向,官腔十足的感言讓人很難相信出自小學生之手。有網友表示,過早的讓孩子接觸這些說話方式不是教育,而是讓他們失去了童年該有的天真爛漫。
“無資質留學機構的泛濫、學生和家長的僥幸心理以及海外部分大學在巨大的市場潛力下對中國學生的曖昧態度,是造假滋生的根源。”
近年來,許多中國留學生由於留學申請材料造假而被遣送回國,這使得中國留學生的誠信問題成為國際輿論關注的焦點。一名留學機構負責人在接受記者采訪時這樣說道。
“孩子,謝謝你,你讓我們這些被塵俗汙染太久的大人的心靈被好好清潔了一回,讓我獲得了久違的感動。”
日前,江蘇揚州高中生徐礪寒在撞壞私家車後,為車主留下了一張字條致歉,並留下聯係方式,車主淩先生在網上發帖講述事情的經過以及對自己內心的觸動。這個事件感動了無數網民,小小的一個舉動引來眾多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