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住我們的文化基因
華夏藝譚
作者:楊小明
〔摘要〕衡陽市戲劇發展現狀調查與研究。
〔關鍵詞〕衡陽市戲劇《甲申祭》
一、導語
衡陽,因地處衡山(南嶽)之陽而得名,古稱“衡州”。
轄5縣2市5區,人口800萬,麵積1.53萬平方公裏,素為交通樞紐、旅遊勝地、工商重鎮、曆史文化名城,很多年前就被“亞太旅遊聯合會”和“國際旅行商協會”評為“中國最具吸引力的二十個旅遊城市”。
作為湖湘文化的淵藪之地:衡陽古城至少誕生和培育了王船山———我國明末清初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其生於衡陽,講學、著書、立說並隱居於衡陽,一生著述800多萬字,經、史、子、集無所不通,是中國傳統文化之集大成者,與西方黑格爾並譽為“東西方哲學史上最耀眼的雙子星座”。
同樣,作為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組成部分———戲劇文化,古城衡陽亦有著其他兄弟地、市所不能比擬的極為凝重的戲劇文化積澱。
二、衡陽戲劇藝術發展的淵源與現狀
戲劇藝術———綜合藝術,又稱“第七藝術”;融文學、美術、表演、音樂、舞蹈等多種藝術門類於一爐,以語言、動作、場景、道具、效果等組合為表現手段,通過編劇、導演、演員等諸部門的協同創造,把生活中的矛盾衝突,情感搏擊尖銳、強烈、集中地呈現於舞台,使觀眾感同身受,從而獲得具體、生動暢快淋漓的藝術快感。
衡陽,春秋戰國屬楚,自南梁至清朝,曆朝皆設州(郡)於此,先後轄有衡陽、衡山(含今衡東)、清泉(今衡南縣)、耒陽、常寧、攸縣、酃縣、安仁等縣,故稱衡州。古衡州枕南嶽襟湘江,西引蒸水,東控耒河,既為湘南之門戶,又是湘北毗鄰各省經湖南入兩廣的通衢要道。因此,進入湘南的物資多在衡陽集散,北來文化傳入兩廣,衡陽亦每領風氣之光。
遠在南宋,古衡州的百戲歌舞(中國戲曲的雛形)亦已盛行。南宋鹹淳十年(公元1274年),文天祥在衡陽,寫有《衡州上元記》詳細記載了是年正月十五“州民為百戲之舞”的盛況(見《文山先生全集》·卷九)。
明代,南戲盛行。至遲在明嘉靖年間,衡州一帶已有戲曲活動。清乾隆刊《衡州府誌·古跡》載;“在(耒陽)縣治西邊,有關夫子祠。嘉靖丙辰(嘉靖三十五年,公元1557年),裏人譚仁夜宿其中,醉後唱‘大江東……’,呼‘周倉,拿刀來!’。
迄今,衡陽尚擁有專業藝術表演團體十一個,轄區七個縣(市)每地一個:分別為衡陽縣花鼓戲劇團、衡南縣花鼓戲劇團、衡山縣花鼓戲劇團、衡東縣花鼓戲劇團、祁東縣祁劇團、常寧市歌舞劇團、耒陽市藝術團;市直四個:分別為衡陽市湘劇團、衡陽市祁劇團、衡陽市花鼓戲劇團、衡陽市歌舞劇團。
上世紀末砍劇團成風。2008年第4期《半月談內部版》調查:上世紀50年代我國曾有地方戲曲劇種360多個,到了今天,全國僅有約60到80個劇種生存狀態尚好以外,其他多數劇種已實際消亡或瀕臨消亡,如山西省到上世紀80年代尚有地方戲曲劇種52個,現在僅剩28個;安徽省從建國初的27個銳減至目前的7個,其中的廬劇曾有27個劇團,現在隻剩下2個。中國藝術研究院院長王文章更直接,言:有文字記載和演出活動的中國戲曲劇種,上個世紀50年代統計時有368個,到了2005年,這一數字成了267個。
衡陽當然也砍了一些劇團,譬如原有的衡陽市京劇團、耒陽市越劇團、祁東縣歌舞劇團等,都已不複存在,但現今至少還保留了一縣(市)一個劇團的建製。或許,這其中帶有某種偶然,但這種偶然不也昭示著某種不可逆轉的、執拗的必然?至少,在我省十數個地(市)中,這是獨有的(每地一劇團建製。);並且,市直所轄四個劇團擁有先後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的劇團、劇種達三個之多:衡陽湘劇、祁劇、衡州花鼓戲等,這在全省地、市當中更加是難能之可貴的。
劇團尚存,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的劇團、劇種不少———很難斷定這究竟是“幸”或是其他?是“財富”還是“包袱”?但我們仍然要由衷地感謝保住了一縣(市)一劇團建製的時任衡陽市文化部門的領導,感謝為劇團成功申報“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的時任衡陽市湘劇團團長洪載輝先生、時任衡陽市祁劇團團長廖大珠先生(已作古,盛年早逝)、時任衡陽市花鼓劇團團長劉少文先生。尤其是洪載輝先生,當年,他獲取信息之後,“鑽山打洞”一般,頂住各方壓力,克服種種困難,以最快的速度,最佳的功效,一步到位,申報成功,開創了衡陽“非物質文化遺產”申報工作之先河。
1、衡陽湘劇
2004年首批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代表性傳承人譚東波(國家二級作曲已退休)
夏傳進(國家二級演員)
衡陽湘劇藝術有限責任公司劇團成立於1950年10月,最早稱“衡陽統一湘劇團”,1958年定名為“衡陽市湘劇團”,2004年入選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單位,2012年5月轉企改製名為“衡陽湘劇藝術有限責任公司”。
現在編在職78人(高級職稱4人,中級職稱22人。),退休人員41人。
“衡陽湘劇”———名為“湘劇”,其實與湖南的“湘劇”沒有太多淵源,現在的稱謂隻是曆史留下的一個符號,如同早年,民間稱其為“衡州班子”或“衡州大戲班子”,亦稱“衡陽漢調”———最準確的稱謂應為中國“昆曲”———湖南省昆曲劇院(或稱“湘昆劇院”)。
受聯合國保護的中國“昆曲”六個院團,江蘇兩個,浙江兩個,北京一個,湖南也有一個,即“湖南湘昆劇院”———殊不知,此乃“衡陽湘劇”的分支所係,說得不客氣,算來它是屬“衡陽湘劇”的孫一輩了。湖南省文化部門領導早在上世紀七十年代初,便數次來衡,要把“湖南昆劇院”的招牌掛與“衡陽湘劇”,遺憾,鑒於種種非藝術原因,計劃未能成行,遺憾之至!!
“衡陽湘劇”的精髓就是“昆曲”。
四百多年前,明天啟七年(公元1579年)雅而又雅的昆曲吳音,隨著明神宗第七子桂端王朱瀛就藩衡州,來到湖湘,來到湘南,來到鄉村田野的廣袤大地,嗣後,衍生成湖南一地方大劇種———“衡陽湘劇”,一駐就是數百年。
“昆曲”造就了“衡陽湘劇”,“衡陽湘劇”視“昆曲”為魂靈,衡陽湘劇團、桂陽湘劇團(衡陽湘劇的分支)大部分獲獎劇目都為昆曲。衡陽湘劇團至今尚保留了連“蘇昆”、“浙昆”都不曾有過的“昆曲”最原始劇目《桂寶勸農》等。
君不見———“昆曲”這朵中國藝術寶庫中的“幽蘭”,上至聯合國、中國政府,下至中國民眾,為了她的保存與繁衍,煞費苦心,但收效不大。而“衡陽湘劇”這朵植根於湘南大地的“野蘭”,無需苦留,無需保護,芬芬芳芳了數百年,叫人匪夷所思!
我們說:“衡陽湘劇”———這是一個極有意味的藝術現象。
紅極一時的昆曲幽蘭,曾幾何時,碩果僅存於江、浙;於京、滬。前者是幽蘭的發祥地,後者為人滿至患的都市、口岸。在外省(四川川劇有一點昆曲音樂),在農村,能夠與當地區域文化,民間藝術如此之融合,達到“每秋冬之際,笙歌無虛日”(清乾隆刊《衡陽縣誌》載)之盛況———換言之,“昆曲”生命活力的如此這般顯現,在全中國絕無僅有,隻此一例。湖南是農業大省,衡陽是農業大市,衡州方言與軟語吳音相去甚遠,但“衡陽湘劇”硬是把“昆曲”這朵溫室裏的蘭花留住了,栽活了,這,不說是奇跡,也是一個特例。她縱橫十數縣,且波及廣東、江西;延續數百年,為當地民眾所喜聞樂見。
我們有理由這樣說:衡陽湘劇是高雅文化與地域文化混然一體結合完美的“雅俗共賞”的戲劇文化藝術之傑作,在中國戲曲藝術史上都不多見。
2、祁劇
2008年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張少君(國家一級演員)
省級代表性傳承人江中華(國家一級演員)
費建楚(國家二級演員)
衡陽市祁劇藝術有限公司劇團成立於上世紀50年代初,2006年、2008年先後被列入首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2012年5月18日轉企為“衡陽祁劇藝術有限責任公司”。公司現有人員166人,其中退休人員56人,在職人員110人。
祁劇———以發源地小縣城“祁陽”字頭命名,比京劇還要更早流傳的古老大劇種,曆史悠久,流布甚廣,被喻為中國戲曲藝術的“活化石”。
祁劇壽高幾許?至少500年。我省戲劇理論家、研究員孫文輝先生在對祁劇劇神焦德認真考證之後,依據儺戲文化原理,大膽放言:祁劇起源很早……確切地說,應該是宋徽宗宣和年間(亦即1119—1125年)(見《祁劇研究文集》之《祁劇的生死存亡》)。無論何種說法,指向都非常明確,即:祁劇的確是曆史悠久。
況且,不止時間上的宏遠,還兼輝煌的存活。1790年,徽班三慶班進入北京為乾隆皇帝八十大壽演出,被認為是京劇肇始之時。當時他們唱吹腔、高撥子、二黃。不久,吸收秦腔實現“京秦合流”,西皮、二黃聲腔體係形成。清光緒二年始出現“京劇”劇種之名,逐漸對全國造成燎原之勢。其時,全國三百多個地方戲曲劇種雖然都有各自的優勢,但也隻能在相對狹窄的勢力範圍內活動。就在京劇以“國粹”身份統一天下的形勢下,唯祁劇藝人敢對京劇叫板:“祁陽弟子遍天下”。在徽班北上進京之前,京劇尚在繈褓之初,祁劇就已成功地征服了湘南城鄉,並先於他們向外擴張,隻不過路線與徽班背道而馳:大舉南下廣東廣西;數次東進江西、福建。湖南邵陽籍戲劇家劉回春主編的《祁劇誌》,對此展示了權威的資料。(見《祁劇研究文集》胡建國之《被曆史遺忘的輝煌》)。
“祁陽弟子遍天下”———此言毫不誇張。在湖南,祁劇占據了衡陽、邵陽、零陵、黔陽、郴州、婁底等大半個省區;在省外,足跡遍及桂、粵、閩、贛、黔、滇及新疆,甚至潮汕、港澳,湘南鄉音一度曾唱響外埠洋場,其影響之大不言而喻。祁劇流布區中,有的省、區地方劇種本身便是祁劇的派生體。廣西邕劇劇目中,有“祁桂路”之說,祁桂路的220個傳統劇目中,有196個與祁劇相同。老一輩戲劇家歐陽予倩甚至認為“廣東漢劇是祁劇從閩西流傳到梅縣、潮洲後發展而成的。”(見《祁劇誌》)
鑒於上述種種,我國文學藝術泰鬥郭沫若先生有評價:“祁劇”是全國名列第二的優秀劇。
3、衡州花鼓戲
2011年入選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楊小蘭(國家二級演員已退休)
省級代表性傳承人廖寒梅(國家二級演員已退休)
聶龍衡(國家三級演員已退休)
衡陽衡州花鼓戲藝術有限責任公司劇團成立於1949年10月,最早稱“得勝衡劇團”,1950年12月由市政府整編為衡劇工作隊配合土改,1954年正名為“衡陽市花鼓戲劇團”。2010年列為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單位,2012年5月轉企改製名為“衡陽衡州花鼓戲藝術有限責任公司”。
現在編在職49人(高級職稱3人,中級職稱17人,初級職稱19人),外聘的青年演員14人,返聘退休人員4人。退休人員47人(提前退休21人)。
衡州花鼓戲,是一種流行於我省湘南地區的民間小戲劇種。各地的名稱不同,衡陽、衡南、耒陽、常寧一帶稱之為“馬燈”,攸縣、茶陵一帶稱為“地花鼓”,安仁一帶稱為“花燈”,永興江左一帶也叫“花燈”,江右則叫“唱調”。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後,曾稱“衡劇”,1954年,湖南省文化局命名“衡陽花鼓戲”,1983年編修《中國戲劇誌·湖南卷》時定名“衡州花鼓戲”。
衡州花鼓戲的表演具有載歌載舞、輕鬆活潑的藝術特點。歌舞與劇情結合緊密,有的戲的主要情節都是以歌舞形式出現。從角色行當來看,該劇種早期僅有旦行、醜行兩種,後期生、旦、淨、醜各行才逐漸完備。班中因人員少,演員一般一專多能,可以兼演不同行當的角色。它的表演有濃厚的歌舞色彩,如《采蓮》、《砍樵》、《磨豆腐》等裏邊的劃船、砍柴、磨豆腐等動作,都是根據實際生活加以提煉和美化的舞蹈動作,還有一些戲的主要情節都是通過歌舞來表現的。另外一個表演特色就是表演非常細膩,甚至誇張,在《藍橋會》中名旦張秋生扮演藍瑞蓮,與小生相遇時,抖開手巾,羞答答遮住半邊臉,卻從指縫中暗送秋波,二人分手時,她低眉回首,眼淚簌簌而下,演得活靈活現,十分真實感人。衡州花鼓戲的唱腔是很有地域特色的,受師道音樂和佛教音樂影響,曲調很活潑,用呐子和鑼鼓伴奏,衡州花鼓戲主要有呐子牌子、川子調、小調三種主要聲腔,並有少數雜腔,音調高亢、熱烈、抒情,有濃厚的鄉土氣息和田野山歌風味,表演形式貼近生活。
衡州花鼓戲———在我省龐大的花鼓戲群體中,是唯一以地域“衡州”命名的地方小戲劇種,也是迄今為止我省地市一級為數極少的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的花鼓戲劇團。
4、衡陽市歌舞劇團
1965成立,始稱“衡陽地區毛澤東思想文藝輕騎隊”,1984年,原衡陽地、市合並,改稱“衡陽市歌劇團”、“衡陽市歌舞劇團”,2012年改製,為“衡陽市歌舞劇團有限責任公司”。該團曾湧現了名動國際的青年作曲藝術家:莫伍平。1991年4月,大洋彼岸的荷蘭舉辦了四場“中國現代音樂會”,轟動世界,七位中國大陸青年作曲家應邀出席,他們分別是:譚盾、瞿小鬆,陳其綱、許舒亞、莫伍平,何訓田、郭文景。其中的莫伍平便出自當年的衡陽市歌舞劇團。1992年,莫氏大型器樂作品弦樂四重奏《村祭》獲香港國際音樂創作大賽“金獎”。
2001年,推出大型原創輕音樂劇《假如今生再來……》參演湖南省“第三屆新劇目調演”,獲“田漢新劇目獎”,同時獲9項單項獎,年末,該劇獲兩年一度的湖南省“五個一工程”大獎。實現了省級“五個一工程”大獎在我市戲劇界“零”的突破。
現單位實有82人,其中,在編20人,離退休34人(其中提前退休人員11人),撫恤2人,聘用27人。人員技術構成:共有專業技術人員44人(其中,副高職稱1人,中級8人,初級8人,聘用27人未評職稱),工勤人員3人。年齡構成:在崗人員中,51—60歲1人,41—50歲5人,31-40歲12人,30歲以下29人(其中聘用人員27人)。
細細韻味,有些驚訝:中國戲曲藝術的兩端———“極雅”(“衡陽湘劇”)和“大俗”(“衡州花鼓戲”)在衡陽的戲劇文化遺產中得以同時體現:上天和老祖宗真是太眷顧我們衡陽戲劇人了———至少,在漫長的戲劇文化溶合過程中,體現了古衡州人由來已久的大度、寬容之“集體無意識”(又曰:“集體潛意識”;或曰:“文化基因”)———我們實在當引以為自豪,好好珍惜,若視而不見,聽之任之,舍近求遠,本末倒置,那實在對不起老祖宗,對不起這份厚重的珍貴遺產,除非我們霸蠻要捧著“金飯碗”去四方乞討?
三、衡陽戲劇曾經有過的輝煌
衡陽戲劇有過輝煌。
表現為兩個高峰和一個次高峰:
1、建國初期,1952年10月,譚保成先生等“衡陽湘劇”人隨湖南代表團遠赴北京,以昆曲散折《醉打山門》獻演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舉辦的“第一屆全國戲曲觀摩演出”大會。首演:吉祥劇院;觀眾:包括中國戲劇泰鬥梅蘭芳先生和眾多外國著名藝術家在內的近千觀眾———演出在暴雨般的掌聲中結束,觀眾對“衡陽湘劇”藝術家們別具一格的表演,爐火純青的技藝報以最熱烈的掌聲。梅蘭芳先生立馬趕到後台,緊握著譚保成的手,說:“祝賀你演出成功!《醉打山門》這個戲我們京劇裏也有,沒有你這麼演出的,你的演出可說是別開生麵,祝賀,衷心地祝賀!”
成功!巨大空前的成功!一出《醉打》,轟動京華!袁四海,李少春驅車前往,登門求教;著名戲劇理論家周貽白先生多次與譚保成深入長談,意猶未盡……前蘇聯藝術工作團成員,莫斯科木偶藝術劇院藝術指導,俄羅斯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人民演員”,“斯大林獎金”獲得者奧布拉茲卓夫對譚保成的表演藝術幾乎到了癡迷的地步,在莫斯科報紙撰文稱譚保成的表演為“魔鬼的藝術”,盛讚《醉打山門》的魯智深演得鬼斧神工,美妙絕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