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電影產業與相關產業融合發展的趨勢和對策
學術論壇
作者:趙玉宏
[摘 要] 在文化產業加速融合發展的大背景下,電影產業作為文化產業中重要的一大門類,在電影製作、發行、放映等各個環節都受到了影響,在與遊戲業、旅遊業的融合發展過程中,電影產業鏈條得以延長,進一步促進了電影產業的繁榮發展。
[關鍵詞] 電影產業;產業融合;網絡電影
一、問題的提出:電影產業跨界融合發展的背景
在崇尚“跨界”“融合”的當下,文化產業各領域之間的界限逐漸變得模糊,遊戲、電影、音樂、電視、網絡等產業逐漸融合。政策的推動因素和技術的創新促進了文化產業融合的發展。
一方麵,文化產業融合發展離不開一定的政策環境。近年來,從中央到地方政府連續出台一係列政策與法規,為文化產業與相關產業融合保駕護航。
我國第一次將文化與科技融合戰略寫進中央全會的決議是在2011年召開的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上。會議審議通過《中共中央關於深化文化體製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幹重大問題的決定》,指出:“科技創新是文化發展的重要引擎,要發揮文化和科技相互促進的作用。加快科技創新成果轉化,提高我國出版、印刷、傳媒、影視、演藝、網絡、動漫等領域技術裝備水平,增強文化產業核心競爭力。”
2014年1月22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會議通過了加快推進文化創意和設計服務業與相關產業深度融合發展的若幹意見。文化產業與相關產業融合是調整經濟結構,推動產業轉型升級的重要內容。會議確定了推進文化創意和設計服務與相關產業融合發展的政策措施。這是繼在十七屆六中全會《決定》中提出文化與科技融合發展戰略之後,中央政府進一步支持推進文化創意產業與相關產業融合發展的決定。
“從《中共中央關於深化文化體製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幹重大問題的決定》到《關於推進文化創意和設計服務與相關產業融合發展的若幹意見》,都是國家層麵的政策,體現了國家對文化產業的高度重視,體現了政策的連續性。”
另一方麵,技術的創新加快了文化產業融合發展的步伐。近年來,數字技術、多媒體技術尤其是移動互聯網技術的飛速發展,攻克了文化產業形態之間的技術鴻溝,催生出移動互聯網、雲計算、物聯網、數字出版等快速發展的新興領域,從而徹底打破各傳統文化產業相對獨立的僵局,真正意義上的“產業融合”大時代已經到來。
因此,隨著科技與文化融合的趨勢不斷增強,為電影業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機遇,影視產業在現代信息技術的作用下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數字立體聲技術、3D、4D攝影、電腦動畫賦予電影製作新的魅力,電視、網絡、手機等也賦予電影傳播形態新的內涵。正如《阿凡達》導演詹姆斯?卡梅倫所說:“視覺娛樂影像製作的藝術和技術正在發生著一場革命。這場革命給我們製作電影和其他視覺媒體節目的方式帶來了如此深刻的變化,以至於我們隻能用出現了一場數字化文藝複興運動來描述它。”①
麵對文化產業融合發展的大環境給電影製作、電影營銷、電影放映以及電影產業鏈發展的影響,我國電影產業該如何利用互聯網以及移動互聯網等新的傳播渠道,進一步促進電影產業的繁榮發展?
二、文化產業融合背景下電影產業發展的趨勢
(一)內容生產多樣化
隨著數字技術的突飛猛進,電視電影、網絡電影、手機電影等融媒的電影產品相繼出現,電影從傳統單一內容形態向現代多種形態創生與融合轉型。
互聯網降低了電影製作的專業門檻,電影創作不再是專業人士的特權,每一個互聯網用戶隻要有創意,拿起DV,就可以按照自己的藝術取向和文化價值進行創作,向他人展現自己的世界。電影在經過100年的發展之後,隨著與互聯網的結合,使電影的藝術之門向大眾敞開,成為人人都有可能參與、隨時都可以分享的“草根的藝術”。
“微電影”或者稱為“網絡電影”,這一新的電影製作和傳播方式的出現,大大提高了電影產業的公眾參與度。2012年,第五屆“土豆映像節”以“因為創造,所以存在”為標誌性口號,共征集超過15000部網絡視頻作品,相比2011年增長了50%。網絡的普及、公眾參與度的提高給網絡視頻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