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錢,蔡京拿不出來,他就是無能啊!”
他完就正襟危坐,一副什麼事都沒發生的樣子,畢竟這是在“誹謗”太上皇,官家的父皇。
趙桓仔細品了品,氣急敗壞!這趙佶,真不是個東西啊!
很明顯,蔡京的能力是有的,就是不讓蔡京用到正地方!怪誰?
讓他任官惟賢才,左右惟其人。
科舉取士,上億人口選出來的人尖子,沒點本事,能二十六年四起四落權勢不減?
到底,還是這趙佶懶政墮政,還貪圖享樂,為了一己之私,把大宋霍霍成這個樣子了。
皇帝這裏鬆懈了一分,到了京官這裏就鬆懈了十分,到了諸路詔撫使等人手裏,就鬆懈了百分。
到了府州父母官那裏,就鬆懈了千分,萬分!
這下不亂才是咄咄怪事!
他倒是沒有怪罪種師道對太上皇的非議。
誰人後不人?誰人後不被人。
更何況,今這場忠奸之辨,是他先起的頭。當然他也沒有順著種師道的話,這事畢竟不能亂。
種師道是為了勸諫,是為了他好。
自己亂,隻會顯得自己“不孝順”,當然心裏狠狠的罵兩句,還是無傷大雅,反正沒人知道。
“忠奸?哪裏有什麼忠奸啊!官家。”種師道道,算是回答了趙桓這個問題,大臣沒有忠奸,能幹才是硬道理。
趙桓點頭,對自己忠誠度這個數值上,他一向不怎麼看重,自己這新登基的皇帝,要是真的對自己忠心耿耿,才是怪事。
但是對大宋的忠誠度,趙桓有了新的解讀!
隻要對大宋忠誠度夠高,那就不會叛國。
不叛國,一切好嘛!這風雨飄搖的時候,不叛國就能眾誌成城,其利斷金了!
他一直不是英雄史觀,一個人,或者幾個人很難改變北宋末年這種風雨飄搖的局麵,
一直認為曆史是由最廣大的人民所書寫的!
解決了大宋缺鐵的窘迫之後,他心中的一塊大石頭也落了地。
雖然現在的可以用來生產盔甲和重型武器的鋼材依然很少,但是已經找到了解決的問題。
材料上的突破,也一定會帶來更深層次的技術改革。
大宋也具有這個條件,全國遍地的鐵山、軍器監的作坊都是保障之一。
趙英看種師道和趙桓聊完了,也就再懶得推車,跑了回來道:“官家,皇後娘娘來文德殿看過官家幾次,當時官家正在休憩,也就沒打擾官家。”
“這太子冊封是件大事,而且官家也要禦駕親征,西狩河東路。老臣以為,官家還是和皇後娘娘商量下好,畢竟太子年幼,需要皇後娘娘垂簾。”
趙英下麵的話沒完,趙諶今年才九歲,太子監國,其實更多的是皇後攝政,有些話實在不能的太明白。
登基之前的趙桓和皇後確實恩愛,但是登基之後的趙桓變化實在是太大了,趙英也不太敢多嘴。
做了子,果然氣度都變得不同。讓人摸不清楚脾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