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零四章 大宋官場的潛規則(2 / 2)

“眼下當務之急,是讓百姓們吃上飯,穿上衣,不受風寒之苦,讓胡元帶著禦醫院的禦醫和學生去災區。”

趙桓看著李綱的劄子,讓趙英記了下來。

以工代賑,是有條件的。

像水災這種突發性的大範圍的災禍,稍有不慎就是民變,幹活才給糧食吃,餓著肚子剛經曆洪災的大宋百姓,你讓他們幹活?

那是在激發民變!

稍微有幾個有心人,帶頭振臂,就是聯袂數十個州縣跟著遭殃。

以工代賑的法子,並不是普世的法子,任何災禍都套用以工代賑,良政就會變成惡政。

趙桓當初以工代賑,賑的是兵災,而現在這是水患,有著本質性的區別。

“官家仁善,恩澤四方。”趙英記下了趙桓的話,順帶著拍了一句馬屁。

趙桓沒有理會這句好聽話,繼續道:“還有蘇州知府押解進京之事,暫且緩一下,讓其戴罪立功,好好賑災撫民。”

趙桓的罷黜蘇州知府的聖旨到了汴京,之後被迅速執行了。

但是李太宰在劄子裏,為蘇州知府求了情。

趙桓這才知道為什麼自己在汴京時候,一到頭忙的頭昏眼花,劄子都批不完,感覺整個大宋朝就是個大漏鬥,事情多的處理不完。到了沈州卻每收到各種問安劄子的原因。

這都是大宋朝的潛規則,官家遠征遼東郡,身處大宋最北端,戰事大於一切。

朝臣們也就是會第一時間將各種棘手的事物,交給監國太子和輔國大臣去解決。

這都是為了不讓皇帝在前線,擔憂後院起火之事。

蘇州知府的確給皇帝上的劄子,是問安的劄子,但是蘇州受災情況,也是向朝廷報備了,並且協作賑災。

行無差錯。

趙桓這才明白了,什麼叫做京官和地方官員的本質區別,也明白了為何淮南陳家,傾盡家財也要讓陳衝走入三公六卿這一權力中心的理由。

做官,太難了。

蘇州知府雖然在蘇州官階最大,但依舊是個知府。若非李綱給他求情,這人進了汴京大獄之後,沒事也惹得一身騷。

而他有一萬張嘴,也解釋不清潛規則。

潛規則之所以是潛規則,都是上不了台麵的規則。

蘇州知府是按著潛規則辦事,但有點目無聖上的嫌疑,災情不稟報皇帝,卻稟報李綱?

這蘇州知府進了邢獄,刑部侍郎,也得給他定個目無尊上的罪名。

否則,豈不是官家在這件事上,誤解了臣子?

在皇帝對還是皇帝錯之間選擇,刑部侍郎宋世卿就是再正直,他也隻能閉著眼睛選皇帝對這個選項。

趙桓理清楚這其中的彎彎繞繞之後,也是連連感慨,政治正確這種事,不管在哪個角落,哪個時代,都存在。

“欽監的劄子,問是不是提前搭建好祈台等官家回京?”趙英將一本劄子遞給了官家。

“怎麼,欽監這是準備讓朕效仿漢文帝,不問蒼生問鬼神?”趙桓打開了劄子,嗤笑的道。

不過趙桓猶豫再三,還是決定搭建祈台,為水災之地的百姓祈福。

理由很簡單,官家信不信鬼神不重要,重要的是百姓們信,中安換這麼做,是為了安定民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