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川,兩荊、兩江、兩浙,約有農田兩千萬餘畝受災,現在已經統計出來約有數十個州縣被大水圍困,已經死了十四萬人!”
“如此險情,那個蘇州知府!還在給朕上問安的劄子!廢物東西!以瀆職查辦此人!朕給他知府是讓他牧守百姓,他牧守了什麼?!整日裏隻顧著搜刮地皮嗎?!”
趙桓可是剛剛看完蘇州知府的劄子,通篇廢話的錦繡文章,沒一句提到了洪災。
趙桓看著資料提醒,就是一陣頭皮發麻,大宋養士一百六十年,就養了一群廢物中的廢物!
趙桓剛才還在長籲短歎自己是不是矯枉過正,可是這幫人立刻就給自己掉了鏈子。
漢唐治水,那是一等一的強,這還是在漢唐的降雨量遠大於宋明清的情況下,黃河就是一個例子。
在唐漢時候,黃河安穩了四百五十餘年,要不是宋朝三易回河,還能安穩下去!
當然降雨量大,黃河沉沙較少,對治理黃河的確有很大益處。
但是長江流域的降雨,可是從漢唐到現在都未發生變化,這大規模的洪澇,每五年出現一次!
尤其是在今年長江流域的降雨,相比較以往,並沒有增加多少的情況下,居然圍垸皆潰!
就要問一問,到底是災,還是人禍了。
嗯?
這係統還是這麼皮的嗎?這是告訴自己大宋比上不足,比下有餘嗎?!
正如趙桓所言,險情刻不容緩,趙桓在遼陽的事情也辦得差不多了,趕緊趕回汴京才是正理。
災害的處理和善後安民,都是需要政策去支持,這些大事,也必須由大宋皇帝禦批,自然要重視。
若是完顏宗翰沒有突襲沈州行轅,此時的趙桓已經在回燕京的路上了。
“把蘇州知府給朕下了,押解到汴京!若是不出個好歹來,朕把他砍了以謝這十數萬亡魂!”趙桓餘怒未消的道。
“韓昉不日既到,官家,咱不等他了嗎?”趙英忽然想起了韓昉之前寫信,要代替完顏宗望來沈州繼續和談,而韓昉也做好了歸宋的準備,連家奴都盡數解散了。
不等韓昉,恐怕要生變數。
趙桓略微猶豫了一下道:“讓韓昉到汴京就是,韓世忠安排保護之事,朕不能等他了。”
趙桓很想為韓昉的歸宋站台,韓昉也需要大宋皇帝的支持,才能名正言順。
但是現在災情十萬火急,他也顧不得韓昉一人了。
現在趙桓的第一要務,就是用最快的速度趕回汴京,主持搶險才是關鍵。
此時的蘇州知府壓根就不知道禍從上來,他蹲在桌子上,看著桌下的水,也是一臉的無奈和彷徨失措。l0ns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