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三章 農夫山泉有點田(1/5)(2 / 2)

“官家仁義。非常人也,豁達類漢高、神武同魏祖、仁德若仁宗,年雖少,命世才也。”

嗯?漢高祖?魏哪個魏?命世才?什麼意思?

【曆史翻譯機:種師道說你不是平常人,豁達有點像漢高祖劉邦,神武如同大魏之曹操,仁德可比大宋仁宗,他說你年紀輕輕,有順應天命而降世的人才的模樣。】

【大概說你是位麵之子。】

過獎了,過獎了!

趙桓撓頭,這古代人誇起人來,媽耶,果然讓人受不了啊。

種師道這樣的人,都會這樣拍馬屁的嗎?

果然還是做皇帝舒服啊。

“十五從軍征,八十始得歸,道逢鄉裏人,家中有阿誰?遙看是君家,鬆柏塚累累……”一個清脆歌謠聲,忽然從遠處傳來。

趙桓站起來,極力遠望,看著遠處的地方,看到了有人在荒野裏耕種。

不過都是女子,大同盆地,四戰之地,這裏的青壯男子都已經被抓去做壯丁了。

這民謠唱的還蠻好聽……

趙桓沒空感慨,因為他看到種師道的雙眼婆娑,似有淚光閃爍。

十五從軍征,八十始得歸,說的不就是種師道的一聲寫照嗎?

老種絕嗣,家裏也沒有人了,村裏人指著枯骨,說是他的家。

嘶。這老種聽這詩,不淚崩才怪。

“羹飯一時熟,不知貽阿誰。出門東向看,淚落沾我衣……”歌聲還在不斷的傳來,種師道眼中的淚光卻已然消失不見,取代的是堅毅。

他是一名大宋的將軍,如果將軍淚目,大宋安有鐵骨?

那短暫的軟弱,隻是稍縱即逝。

種師道解釋道:“官家應該沒學過這首詩,這是樂府詩集中收錄的民歌。說的是一名軍卒十五歲出征,到了八十歲才回去,問村裏人,自己這家裏還有誰,村裏人指著遠處說他家裏就隻有墳地了。用庭院裏的野菜,做好了飯,也不知道端給誰,哎。”

趙桓點頭,大宋百姓就是如此模樣。

生活無以為繼,無地,無法生活。生活無以為繼,刺字,做賊配軍,勉強活著。

是時候改變這種模樣了,這大宋不該如此。

如果說是為了糾正五代十國的軍閥亂象,重文輕武。

已經承平百年的大宋,不應再矯枉過正下去了。

趙桓駐足,他感受到的是責任,對這片土地,對所有百姓的責任。

他需要做一個明君,大宋也需要一個明君。

趙桓指著遠處的一軸向北東的向斜構的大斜坡說道:“種少保問朕,契丹奴當如何?”

“”種少保看到遠處的煤田了嗎?朕欲在此打造一處煤鐵聯營的工坊,那種超大型的工坊,需要的礦工很多很多。”

“挖煤啊,要死很多人的。”種師道也是點頭,挖煤這活兒宋人很少有人做。

錯非活不下去,不會下井挖煤。

能活下來的幾率實在是太小了。

“宋人活的滋潤,不肯挖煤,那就讓契丹人去,騸了他們,挖煤就是。”

趙桓說完,看這前麵,蹲在路邊的人有點熟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