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國有企業海外投資的困境與策略分析(1 / 3)

國有企業海外投資的困境與策略分析

話題

作者:王慧茹 鄒俊文

摘 要:隨著中國自身經濟實力的不斷增強,中國資本也開始了向海外市場的大規模擴張。現如今,不僅僅是在亞非拉等不發達國家,甚至是歐美發達國家,也不時上演著中國企業“蛇吞象”的案例。在中國企業走出去的道路上,國有企業是重要的中堅力量。但在國有企業海外投資的過程中,總是會碰到各種各樣的複雜問題。本文正式基於國有企業海外投資的種種困境,從製度性和策略性著手,探尋解決國有企業海外投資困局的解決辦法,希望能夠提高國有企業海外投資效率,保障海外投資的成功率和投資權益。

關鍵詞:國有企業 海外投資 策略選擇

近幾年,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崛起,中國企業海外投資熱潮再度掀起,來自私募股權基金公司A CAPITAL(亞歐聯合資本)2012年9月份發布的2012年2季度中國全球海外投資的指數(龍指數)報告顯示,2012年2季度中國海外直接投資比去年同期增長67%,投資總額為240億美元,並購占45%。報告稱,在中國企業全球海外投資中,90%為國有企業投資,國有企業始終占海外投資主流。

一、國有企業海外投資現狀分析

長期以來,國有企業在海外投資的盈虧狀況備受社會關注。雖然國有企業在海外投資的過程中有很強的財務手段、公司規模以及完善的內部結構,但是國有企業往往存在透明度和信息披露方麵的漏洞。此外,龐大的內部結構也使其決策層麵運轉不靈活。在這種情況下,財力雄厚的民營企業往往會在決策與透明度方麵顯示出更明顯的優勢。從全球範圍看,中國本土並購通常有50%的成功率,但是放到境外投資上,隻會導致項目成功率變得更低,回報率的風險會更大。近日就有媒體曝出中國鐵建投資沙特輕軌項目虧損達人民幣41.48億元,這筆虧損最終將由國家來“埋單”。事實上,國企海外投資虧損已非個別現象,境外投資巨虧時有曝光。在當今全球經濟複蘇前景不明朗,不確定因素日益增加的情況下,不少企業為“走出去”付出了高昂的學費。

二、中國國有企業海外投資所麵臨的困境

(一)國企缺乏核心競爭力

國有企業的海外投資,主要采用對外投資與金融投資兩種模式,而在國企直接對外投資的過程中,往往會因為缺乏核心競爭力,直接製約了國企海外投資的質量和成功率。根據經濟學家鄧寧的“國際生產折衷”理論,企業在對外直接投資過程中,所能夠利用的主要有三個優勢,即所有權優勢、內部化優勢和東道國區位優勢。根據該理論,隻有當企業同時具備了三種優勢,才真正具備了對外直接投資的優勢條件。根據公司治理理論,公司的所有權治理模式是企業核心競爭力的核心要素,直接決定著企業技術優勢、規模優勢、組織管理優勢和金融貨幣優勢。當然,中國的國有企業與西方國家的企業相比,技術勢力並無明顯優勢,甚至多數企業仍處於落後階段。我國特殊的社會主義經濟體製,剛剛建立的現代企業製度還未完善,公司委托代理機製還不健全、所有者權益缺位、內部人控製角色明顯、企業內部管理機製僵化等製度問題,也造成國有企業在企業決策方麵處於相對劣勢地位。我們國有企業在對外投資過程中,唯一占有明顯優勢的,僅僅是規模優勢和金融貨幣優勢兩種。國有企業大多擁有國家政策的全力支持,中國的國有企業規模龐大,但這種龐大並不一定意味著規模效益的增加,隻是企業有能力進行大額的海外投資而已;不過,在“金融危機”中,人民幣的升值使得國有企業擁有了一定程度的海外投資優勢,而這正是國有企業在後危機時代能夠大規模進行海外投資的重要因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