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羹堯和雍正的關係(2 / 2)

這時的年、隆二人,對於雍正,真可謂久旱之甘霖,撐天之支樁,所以雍正對他們的褒獎吹捧,甚至到了巴結的地步,可能連他自己事後也覺有失君王體統。不難想見,當他發現年、隆二人竟是那樣的有負聖恩時,心裏是何等地惱羞成怒、怒不可遏。但他哪裏知道,他說的那種君臣關係,根本就不可能存在。在專製政治的前提下,君臣關係天然是不平等的,而相互支持、相互信任、相互關心、相互激勵等等,隻能存在於平等的人之間。因此雍正對年羹堯等人的要求,根本就不可能實現。年羹堯本人也不知檢點。據揭發,年在西北軍營,十分地作威作福,飛揚跋扈。給他送禮要叫“恭進”,他給人東西叫“賞賜”;屬員道謝要說“謝恩”,新官報到要稱“引見”。給將軍、督撫的函件,也不用谘文而用令諭,簡直就是視同僚為下屬。他班師回朝時,雍正命王公大臣郊迎。官員們跪在地上向他致敬,他端坐馬上,看都不看一眼。王公們下馬問候,他居然也隻點點頭。

年羹堯甚至在雍正麵前也不知收斂。雍正找他談話,他叉開雙腿坐在凳子上,指手畫腳,唾沫橫飛。更為嚴重的是,當時社會上盛傳,說雍正做某某事整某某人都是聽了年羹堯的話。這就大大地刺傷了雍正的自尊心。雍正一貫以乾綱獨斷、洞察幽微自居的,哪裏受得了這個?雍正也不是沒有提醒過年羹堯。二年(公元1724年)十二月十一日,年羹堯正在從北京返回西北的路上,雍正在他的奏折上批示說:“凡人臣圖功易,成功難;成功易,守功難;守功易,終功難。為君者施恩易,當(去聲,適當)恩難;當恩易,保恩難;保恩易,全恩難。若倚功造過,必至返恩為仇,此從來人情常有者。”然後他講了功臣得以保全的三個條件,即一靠人主防微杜漸,不讓功臣們陷於危地;二靠功臣相時見機,自己不至於蹈其險轍;三靠大小臣工避嫌遠疑,不把功臣們推上絕路。雍正這話,說得已很明白:作為一個功臣,是很危險的。一不小心,就會進入危地,踏上險轍,走進絕路,由功臣變為罪人。所以他說:“我君臣期勉之,慎之。”可惜,年羹堯把這些話全當成了耳邊風,在回西北的路上,照樣趾高氣揚,作威作福。因此雍正報複心起一發而不可收拾。這就是雍正的“君臣觀”:任何臣子,都不能欺騙他,糊弄他,不能和他耍心眼,更不能背叛他。